关灯
护眼
字体:

古代旁观日常(22)

作者: 怀忧公子 阅读记录

想想也是,郡城可是水路皆通,平日里南来北往的商人多的是,即使是在灾年,也能弄到大批的粮食,景县压根就不能与之相比。

这股蓝巾军怕是真的要凉了,据说郡城因为其便利的水路交通,常年有驻守的军队,现在许多地方还没有恢复生产,但只要这一季收成下来,百姓交了税粮,可能就要收拾他们了。

想到这里刘芳简直就要抓狂,一旦这里有战事,遭罪的必然是他们这些种地的农民。

打仗,要人,但人从哪来?还不是从农户里抽嘛,她哥哥侄子多,如果真要抓壮丁,不一定躲得过。不只是人,如果这个叫田大力心狠点,怕是连人带地都得是人家的,这能有好日子过?

不拘怎么想日子还是一天一天的过,很快就到七月底了,正是收玉米黄豆的时节,全家老小都得去,包括俩怀孕的孙媳妇,当然刘芳和李春华除外。

种玉米真的是个辛苦活,种的时候要挖地刨坑,还要挑水灌溉,长到一半还要顶着烈日除草,这还得小心别锄到黄豆苗。好容易等到收获了吧,还要背着背篓掰下来,再一筐筐的挑回家,期间还得注意诸如旱蚂蝗之类的虫子。

掰完玉米,事情还多,像刘家这样的,男的就拿着一把弯刀砍玉米杆、刨茬头,弄完还要把这些秸秆搬回家去当柴烧,接着就用牛耕地,把地平整平整,这样才算收完玉米了。

女的呢,就拿个小板凳撕玉米的外壳,还要留下四片玉米胞叶,然后把玉米窜起来,拿到棚子里晾晒,等干的差不多了,就拿手搓玉米粒,接着装袋,往屋里储存起来。

搓玉米粒可是个辛苦活,这时候都是这种黄玉米,玉米粒大又硬,很不好搓,刘芳也去搓过玉米,因为手嫩,皮薄,搓了一下手心就红了,很快就放弃了,农活太高大上了,她真的做不来,做不来就做不来吧,反正她又不指着这个吃饭。

今年没种水稻,玉米种了足足四十亩,刘家人忙碌了七八天,就把玉米黄豆收回来了,刘存孝是个种地的老把式,去红薯地里看了看,再过十天半个月收成最好。

这些日子可把刘芳累坏了,都忙着收玉米去了,家里就她和她娘李春华两人忙着,里里外外的活不少,做饭、扫地、喂鸡、打理菜园子、晒菜干,都需要她们娘俩来做。

她娘心疼她,尽量自己一个人做,但是她自来到古代后,好像真的长大了一点,跟她娘在一起,有点不好意思偷懒,多多少少要做一些,当然要是和其他人一起干活,她绝对是要躲懒的,没有一点不好意思。

她十三岁了,是个大姑娘了,村里人对她的评价还蛮好的,偷偷看她的半大小伙还蛮多的,真是一种新奇的感受。

古代真不是一般人能呆的,大部分人都苟且的吃苦耐劳的活着,看着就烦,她真的不想吃苦。

有没有那么一种可能,她其实没死,就像小说写的那样,成了植物人,以后她还是要回去的。但是这种可能性实在不高,她也只能幻想一下。

很快刘芳就没时间东想西想了,天下大雨了。她保证她绝对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雨,倾盆大雨这个词都不足以形容,那不是一盆雨,简直就是天破了一个洞。

雨就从洞里直接灌注下来,与此同时,电闪雷鸣,那闪电都打到了院里,骇人得很,说实话她真的被吓到了。

这么大的雨,愣是没有歇过空,连着□□天都是超级暴雨,彻底消除了干旱的影子,不止如此,还成患了。

虽然这几个月都修整过房屋、水沟,奈何暴雨太强大,很快填满了田地水沟不说,泥砖房的墙根都湿透了,随时需要担心有垮塌的危险。刘家还好说,春季的时候翻过瓦,抹过墙面,不用每一个屋都放上木盆接水。

村里其他人家就不好说了,狂风暴雨一来,村里的茅草屋都倒得七七八八,其他人帮着重新搭了棚子,也好不到哪去,估计撑不了多久。

泥砖房也有不少垮塌的,人倒是没砸伤,可东西淋湿了不少,这天怕是不给活路了。青砖瓦房还不错,不愧是花了大价钱的,挺安全的。

这么大的雨,地里的红薯再不收就要泡坏了,那可就真的可惜了。到底是心疼粮食,刘家的男人和女人还是出动了,带着斗笠和草帽,拿着锄头和箩筐去地里收红薯了。

这可不是李春华提议的,她是个有见识的老太太,粮食虽然珍贵,但是这么大的雨容易感染风寒,为了那点粮食,不值得。

虽然经历了两年多的饥荒,但是刘家人身子真没亏多少,起初一房一个月给十斤蝗虫,但是后来就给的多了,吃了那么多蝗虫,即使是缺钱少粮,人是没有坏身子的,不然刘家两个新媳妇怎么那么快就坐了胎。

能怎么办,多熬点生姜汤呗,刘芳也没有大动作,只是在每一锅汤中都倒了点稀释的灵液,姜汤味道大,很容易盖过灵液的甜味。

有刘家人这样的想法的不在少数,毕竟村里绝大部分人家比刘家的条件还要差,饿了那么久,是绝对舍弃不了地里的红薯的。但是他们身子虚,远没有刘家人身子好,又顶着暴雨这样劳作,估计患有风寒的几率比较大。

果然不出刘芳所料,村里大半的人都躺下了,大家伙都是穷人,即使能请大夫,也买不起药。

刘芳手里还有六瓶没稀释过的灵液,即使是有心想帮助他们,也不敢暴露人前,她得多为自己考虑。她不是圣人,她是个自私的人。

感冒在现代很好治,可是在这个只有中医的时代,却是很难,治疗不及时,还有可能转成肺炎,接着丧命。

来她们家借钱的人也有好些,出于自身的考虑,李春华只借了族里几家亲近的以后有能力能还上的人家,其他的都推辞了。

刘芳也就是现在才真正认识到宗族的力量,别看她刘氏宗族都是泥腿子,但关键时刻,还是族里出钱出力帮了一把。

族长兼里正刘光宗先是让得了风寒的族人都到了祠堂里住着,并组织了族里的好些富户,积了点钱,连忙让人赶着他家的马车去了郡城买药,又让族里的妇女帮着煮了大锅药分给他们喝了,是好是坏,听天由命吧!

李春华也是搭手的人,她一向在族中的妇女中很有地位,这种时候怎么可能没有她呢,凭借着这么一种关系,刘芳成功运用了她的灵液,并趁此机会积累了些好名声。

见刘家宗族这样做,其他的宗族也有样学样,情况不好不坏,还是死了一些人。死人的事是时常有的,刘芳来了古代这么久也算是见惯了,刚开始她还怕,后来就司空见惯了,人能活到五六十已经算是不错了,要是古稀之年,那便是积了大福气的人了。

暴雨是听不见人们的哀求的,一直持续了大半个月,天才放晴了一日,又开始下雨,只是这次不是暴雨而是大雨,但不管什么雨,刘家的红薯还是都划拉回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我回来了。

☆、搬家

对今年大雨最敏感的就要数村北的那条大河了,短短的半个月的时间,就从赤贫到土豪了,河水湍急,流速很快,上涨的速度也很快。如果这雨再不停,估计很快就会漫上岸了。

意识到这场雨带来的后果的人不在少数,毕竟聪明人什么时候后都不缺,也很快做出了应对的方案。

在两个里正的组织下,大柳树村人都冒雨在乌鸦山脉建了草棚子,要是河水真漫上岸来,好早一步搬过去。

因为临近乌鸦山脉,大柳树村的地势要比其他的村子高,一旦有洪灾,先遭罪的一般不是他们,但是也不一定,如果离河破堤了,他们也很难逃脱。

要刘芳说啊,如果真有洪灾,还是景县城墙靠得住。景县的城墙既高又坚固,尽管也不舒服,但比呆在山上要好得多。如果大雨一直不停,谁能保证山上不会爆发泥石流呢,真是那样的话,他们不一定跑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