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旁观日常(31)
故土难离啊!
作者有话要说:状态不好,有点少哈!
其实很想说一件事,我们乡下人平日里对话,从来不用您和您们,无论是长辈还是平辈、小辈,都是用你称呼,所以小说里管长辈用您,还真有点别扭。别介意,吐吐槽哈!
☆、搬家
刘存顺这一支终于被除族了。
这是族长和族老们一致决定的,他们一家人给族里带来了这么大的灾难,除族是早晚的事,连带着刘芳他们家在族里地位都下降了一大截,所幸她们家人丁兴旺,有点家资,倒也不是很难,但跟以往没法比。
对于被除族,刘存顺坚决不同意,不过不同意也没法了,他办的这些事在哪里都说不过去,族人现在去县城连工都不好找,只能悄悄去隔壁县找活。
反观他自己呢,在县城鸡鸭鱼肉的吃着,丫环奴仆的使着,日子赛过活神仙。
田大力毕竟是他亲女婿,现在还掌着权,城里的大户不止不会为难他,相反还会捧着他,奉承他。
他们这些族人却跟着吃苦受累,这般为了自己快活,而不顾族人的利益的人,不除族留着干什么。
刘存顺发达了,也想过在李春华他们面前显摆展露一下,他还计较那年从县城回来借粮的事,谁知李春华压根就没接招,根本没让人进门,还赌咒恨不得没生过这个儿子。
李春华说不生气不恨是不可能的,她以前出门多风光啊,多的是族人奉承她,现在呢,只要她出去,总会有人阴阳怪气的嘲讽她生了一个好儿子,坑了他们一族人。
她活了几十年,哪受过这些气啊,就是做丫鬟的那些年,也比现在好过,临老了,还受这种窝囊气,还是被最不待见的老二害的。
刘家上上下下都对刘存顺和刘杏花恨得不行,可把他们害惨了,就是几个新媳妇都生了儿子,都没让他们高兴起来。
时下已是后半夜了,刘芳还躺在炕上辗转反侧,存了心事压根就睡不着。
她在思考最近发生的一些事,理理思绪,她爹的木工活卖不出去,他们家的绣品也不好卖,家里进项比之以前少了不少。
这还是其次,主要是族人因为她二哥和刘杏花做的蠢事的牵连,出外找不到工,挣不了银钱,又不敢把这事怪在她二哥他们头上,长时间挣不到钱,族人越来越埋怨他们家。
现在更过分,好些人家说的难听死了,以前族长和族老还干涉一下,现在都不管了,估计心里也对他们生了怨言。
这事真的很可笑,他们家招谁惹谁了,可是没办法,在外人眼里,他们即便是断绝关系,可还是一家人。
刘芳在思考,如果是这样,这个宗族还能要吗,还不如另立一支好了,更何况刘杏花这事儿给他们家造成了毁灭性的伤害。
若是不早点离开,一旦有心人要算计,他们家很可能是第一个倒霉的炮灰,也许,真的要离开了。
还是跟爹娘商量一下吧,她给个建议,决定权在他们二老,离开有离开的办法,留下也有留下的法子。
“娘,爹,族里现在这么挤兑我们,要不咱家搬走吧!”
话一说出口,就被她爹刘光远反驳了,“搬走,不行,绝对不行。咱祖宗祠堂都在这里,你奶你爷的坟也在这里呢?咱们要是搬走了,逢年过节谁给他们烧纸上供?再说了,在这里咱家还有这么多田地,到了别的地方,人生地不熟的,被人踩死都没人问。不行,这事不行,我不同意。”
虽然语气这么绝对,但神情却不那么坚定,只要有心看的人便知道,再往后,刘家就该举步维艰了。
李春华和刘光远不同,族人这么逼迫,已经败光了她对刘氏宗族的好感度,搬走一事,她还真想过,她本来就是被家人卖了的,到哪里都行,只不过在大柳树村待的久一些罢了。
刘芳其实是很想搬走的,继续留在大柳树村,风险太高,一时不查,便很有可能身死,她不想以后时刻都活在瞻前顾后的日子里,她重活一次,不是来体会一下古代种类繁多的刑罚的,安逸舒适平静的生活才是她的追求。
既然爹娘都有些意动,那她也不吝啬口舌了,把事实摆出来,就是为了儿孙,也是要走的。
“爹,娘,族人的想法您们也是明白了吧,人家就是想让我们主动识趣,主动搬走,我估计族长族老们这般不作声,想来也是同意的,族里可是有九十多户人家呢,一千多口人呢。我们要是强留在这里,惹人厌恶不说,族人可能会更加变本加厉!”
刘芳顿了顿继续道:“再一个,田大力把附近的几个县有头有脸的人家都得罪完了,人家不敢去报复他,但是咱们这种小鱼小虾,人家动根手指头就能有罪受,您们说,人家能放过我们吗?要是有一天,田大力真成事了,最后享福的不一定是我们,可要是失事了,倒霉的一定是我们,爹娘,这事咱能赌吗?”
这番话的意思,李春华他们多多少少是明白了,其实他们也有类似的预感,只是都拒绝去思考罢了,可现在女儿把事情挑明了,不得不重视啊。
李春华神色凝重,望了一眼老头子,发现他嘴唇动了动,却没发话,李春华就知道他已经无话可说了,大概是默认了。
默认了好,祖宗田地虽然重要,可是比不上自个儿的子孙性命重要,为了儿孙,他也不能有意见。
李春华是同意搬走的,她很畏惧女儿说的那些话,可她知道女儿是真的聪明,说的这些话,很有可能会在某天到来,到那时就晚了,搬走就搬走,他们家有粮食有银钱还有手艺,到哪里不行啊!
这搬家总得有一个章程,听听女儿的意见,“乖女,娘同意离开,可这事也要有好生打算一下,乖女,你是咋想的?”
听爹娘松了口,刘芳总算有点笑容了,“娘,咱家要搬家,那就得轻装简行,少声张,悄悄的走,还得有一个方向。”
不卖关子,继续道:“具体来说就是,悄悄卖掉咱家的房屋田地,多准备点粮食、盐、工具,再买两头牛帮着拉东西,人要是走累了,还可以坐牛车,这样行程快一点。再一个就是咱家要早点走,咱家是小虾米,真要走,也不会有人拦,要是晚了,指不定刘杏花他们又会惹来什么大麻烦。最后,咱最好向南走,听说南边那些地方稻谷一年能种两茬,南边又有水,我估摸着饿不着人。当然,要是咱南边有认识的人就好了。”
李春华想了想,忽然想起一个人,“对了,娘以前当丫鬟的时候,认识一个小姐妹,娘十五岁的时候,她就和她爹娘一起赎身出府了,他们是临海府的人呢,咱倒是可以去投奔他们。”
“临海府,那可真够南边的。”基本跟前世的广东省差不多的地理位置。
说了这么多,刘光远由最开始的不同意,渐渐也加入了她们的阵营,三人一致决定,今晚把这事告诉刘家众人。
刘存孝他们一听,便愣住了,他们一出生就在这里,习惯了,可现在一家人要离开,说什么都不愿意。
李春华是那么好像与的?明明白白把事情列出来,刘家男人不同意也同意了。
刘家的媳妇倒是为难了,她们的娘家还在这里,想也可能知道不会跟着她们这些出嫁女离开的,她们不同意也没法,这事已经决定了。
婆婆还说,不愿意跟着走,可以留下,把休书给她们,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娘家日子可没有婆家好过,再说了她们相公儿子都要跟着走,她们留下又能做什么,再嫁可找不到这么好的婆家了,跟着走吧。
三个新媳妇倒是没那么多顾虑,反正他们也是外来的,婆家没在这里,娘家也不好立足,还不如跟着她一起走呢,好歹刘家人丁多,又有积蓄,多少有个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