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后夫君竟是白月光(35)

作者: 玉柏 阅读记录

不过这领队还是一如既往的冷漠,只是点了点头。

但听到这里沈菁的眸光却闪了闪。

等到最后清点好看押的人数核对完成后,这群看守小队方才离去。

自然,伪装的沈菁也不得不先离开。

薛松是最后一个被押入石室的,最后一眼朝着沈菁离去的方向,深井无波的眼眸似是掀起了一丝涟漪,仿佛一剎那间恢复了些意识,不过终归平静。

看着这一小队交接过人后气氛稍稍变的不那么紧绷了,沈菁悄然在一个拐弯时隐去了身形。

正盘算着自己到底能拿到多少分红的队伍也无暇去顾及,只是领队那人猛然转头,眼中划过一丝暗芒。

沈菁转头就按动机关,走进了那地下的密道之中,沿着方才的轨道回到了地面之上,顺带换了身行装与容貌。

褪下黑衫,转而一身天蓝色襟袍,手中一把折扇,端的是风流倜傥、不知民生疾苦的富贵小少爷。

当然,兜里无钱的小少爷怎么不算小少爷呢?

这抹天蓝色的身影朝着烟雨楼的方向而去,因容貌尚佳、气质出众,路上行人纷纷转头,瞧着这人朝着是清水县最糜烂的烟雨楼而去,心中又忿忿。

解围困

浓墨的夜幕之下,万籁俱静,只有月亮翘起唇角,在皎洁之下,仿佛能将世间的罪恶一览无余。

装点精致的楼阁之上,无故有一片琉璃瓦不见踪影,透过微光显现出楼阁中的一角。

酒池肉林的人们在楼阁中肆意地释放自己的丑态,暴露自己的兽性,同伴以及陪伴者却对此习以为常。

"咔嚓!"屋顶上一只波斯猫无意中踩碎了一片琉璃瓦,楼阁下的众人自然不会把这微小的动静放在心上。

但蔚蓝的眼睛却猛然睁大,踩在阁上整身的毛都立了起来,仿佛层察觉到了未知的危险。

沈菁处于下位,看到这不怕死的小猫时心中一滞,赶忙隐匿好自己的身形。

不过片刻之间就有一阵身影像风似的略过,连带着那条可爱的波斯猫也不见踪影。

一个时辰前。

沈菁易好容之后本欲前往烟雨楼,但走至门口处被守卫拦了下来。

一番打听才知道今日是十五,而此时的烟雨楼除了手中持有令牌者,其余人是无法进入的,

而这令牌的获取方式却不得而知,因为这十五时这守卫只认令牌,不认人,哪怕是当着他的面抢走也可以。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沈菁就这样在大门口把身旁一个看起来就很好骗的小胖子身上的令牌给骗了过来。

沈菁被拦下后,就坐在这门前,瞧着有没有什么可以宰的人,啊不,结识一位朋友一同进入。

巧不巧,坐在这里喂蚊子的沈菁连一刻钟都没有等到,就遇到了自己的羔羊。

一辆碧绿的轿子停在烟雨楼前,这大半夜的,这顶绿色的轿子着实有些诡异,一下子就吸引了沈菁的目光。

在沈菁透着绿光的眼睛扫射下,一双纤纤玉手掀开轿帘,走出一位窈窕的女子。

她身上衣着虽珠光宝气,但仍然保持掀开轿子的姿势,像是在等着什么人下轿子。

沈菁双眸微微一颤,双手还搓了搓,心头一跳,想着这厮的婢女穿着富贵,看来是条大鱼。

没错,沈菁当初在岭南经常劫富济贫的那颗心已经燃起来了。

像是察觉到了沈菁热切的目光,轿中人终于显现身形。

一只微胖的小肉手首先出现,接着是一张有些富态的脸,不过看上去年岁并不大。

憨态可掬的脸上露出纯真的笑容,那貌美的婢女在他出现之前就已经带着守护的侍卫守在前面。

准备时刻寸步不离的保护自家小少爷。

而这位小少爷显然没有自己是个香饽饽,很招人的感觉。

看到坐在一侧的沈菁形单影只的样子,沈菁察觉到他的目光,朝他展示了一个不失善心的微笑。

小少爷本欲朝着沈菁的方向而来,却被一旁的婢女拦下。

“青琅,本少爷瞧着那人看上去着实可怜,一个人大晚上呆在这里乞讨也是不容易,大师不是也说了吗,多多交朋友,多行善事,对未来的仕途有大帮助。”

沈菁保持微笑的面具在听到乞讨两字时有一瞬间的破裂,心中悱腹,这小子到底识不识货,她身上穿的明明是京城一百两一尺的云缎。

瞧着这少爷身上穿着千金一尺的布料,有点牙酸。

那名叫青琅的貌美婢女听后,朝沈菁这边瞪了一眼,像是在警告她,让她快些离去。

虽说沈菁是看到了她的眼神,但是有梯子为什么要走索道,只是摆了摆手,表示自己无能为力。

青琅看着这沈菁也不是个好打发的主,看着要闹气的少爷,一阵头晕,试图最后再减弱下自家少爷的决心。

“少爷,我们来此处有正事要办,切不可被外物扰乱心神,况且此人身份不明,万一有诈岂不是节外生枝?”

沈菁此时动了,她朝着这群人的方向而来,青琅被这人突然的举动都怔了一下。

只见沈菁过来后,朝着小少爷伸出了自己纤弱皙白的小手,自以为露出了十分和善的笑容。

“小生姓穆,单一个旭字,请问兄台怎么称呼?”

小少爷慢慢伸出自己的小肉爪,都被沈菁择突如其来的热情吓了一跳。

“本少姓崔,名慧真。”

回过来神后发现已经自报了姓名,还有自己的手已经被对方紧紧握住。

“安贫守道惟慧是业,实在是个好名字。实不相瞒,小生幼时曾经随云游的师傅学过卦数一道,方才你从轿子上下来时,我便瞧出来,兄台你与我上辈子有不浅的缘分,所谓倾盖如故,白首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