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波之外(122)
“谢谢,你也是。”
杨枝转身走进了楼门,耳后始终没有响起车轮的声音。
——
高二是杨枝印象很模糊的一年。
她在八月末搬进了学校寝室,室友人都很好,只是和她不在一个班,只有在晚自习之后才会聚在一起聊上几句。陈琢一直想进宿舍看看,某一天的中午,杨枝带她偷偷溜进来,不幸被宿管阿姨发现,两个人各写了八百字的检讨。
少了几个人,教室宽敞了许多,座位也变成了4x2的格局,杨枝依旧跟江珠坐同桌,后面是陈琢和常乐乐,右边是过道,她变得来去自如。
高二第一次月考,杨枝排在年级五十名,陈琢考了四百五十名,江珠还是第一。
连几个快退休的老师都说,教了这么多年,很少在一中看见能稳坐年级第一的人,不出意外的话,基本就是这一届的状元了。
可是状元预备役却和陈琢吵了一架。
那天发了成绩单,她们三个人在食堂吃晚饭,江珠突然对陈琢说:“你知道常乐乐的学籍不在咱们班吗?”
陈琢点头,“知道啊。”
“所以你知道你才是班里的倒数第一吗?”
陈琢寸步不让,“不是每个人都要像你一样非要考第一。”
一句话让江珠变了脸色,“你考得了吗?”
杨枝不知道江珠为什么这么生气,不过从那以后,陈琢像变了一个人,她回家之后还是会看小说,但是,只要她待在学校,就会利用每分每秒学习。
平淡而枯燥的生活里,杨枝渐渐养成了一些新习惯,她会让小姨给她在网上下单薄荷糖,会期待着每个早上打开手机的时刻,期待座位换到窗边的那两周,那样她就能在早上七点左右透过玻璃往校门口张望,盯着每一个高高瘦瘦的男生。
杨枝还期盼着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做操,升旗,午饭,年级大会,可惜一班离十五班太远,隔着几百人,她什么也看不见。
但是她总能听见。
她在学校广播里听见高二十五班的慕留在数学竞赛上拿了省一,后来又进了国家集训队。
她听见班里的男生说进了国集就可以保送清北,但是慕留没有去。
杨枝偶尔也会听见一些传闻,说慕留和一个同班女孩走得很近。
听的人反驳道:“他们那个班常年就十个人上课,连学校都不来,怎么走得近?”
说的人理由充足,“就是在校外走得近啊,正好一起去留学。”
杨枝仿佛回到了高一的开学典礼,慕留又变成了那个活在别人嘴里的人,他站得远,她一点也不认识,只知道他的名字是哪两个字。
高三是八仙过海的一年,因为太痛苦,杨枝同样记忆不深。
她记得江珠参加了清华的自招,拿到了六十分的降分录取,从此安心地折磨她和陈琢。
常乐乐花重金请家教一对一,成绩居然真的有了一点起色,从五百九十名进步到五百八十名。陈琢每天学到凌晨一两点,成绩在一百名徘徊。
而杨枝突然就从年级前五十考到了前三十。
在杨枝水深火热准备一诊的时候,她又听到了有关慕留的消息。
十二月份,十五班的同学陆陆续续地收到了录取通知,因为有慕留和宋乔凌,所以这一届的申请结果格外出色。
陈琢跟杨枝说了七八个校名,每一个都如雷贯耳,可是里面没有哈佛。
慕留唯独被他最想去的学校延迟决定。再后来,听说他选了麻省理工,学了什么专业,杨枝并不清楚。
杨枝的高考考场就在一中,考试在即,她把宿舍清空,又住回了小姨家。
妈妈特地从西郊过来陪考,而爸爸也没有在看摊,他不来市里,是因为没有他住的地方,只能待在家里哆哆嗦嗦。
为了让杨枝舒舒服服地考试,妈妈和小姨挤在一张床上,把一整个卧室都留给了杨枝,就像她的高一。
高考的前一晚,杨枝把自己的各类证件和文具放进文件袋里,确认无误之后,她往里面塞了两颗薄荷糖。
她心平气和地在床上躺下,最后看了一次手机。
没有新消息。
事实上,他们已经将近两年没联系过了。
毕业典礼在高考结束的三天之后,杨枝穿上了一中的正装校服,白色衬衣,蓝色格子裙,深蓝色的西装外套拎在手上,因为不穿外套更好看。
杨枝坐在黑压压的礼堂里,身旁的陈琢举着昨天刚买的相机冲江珠一通拍,江珠正站在台上发言,她是她们的优秀学生代表,是学校的骄傲。
从开始到结束,杨枝没看见慕留。
杨枝随着同班同学回到教室,赵老师早已站在讲台等候。
见学生都到齐了,她才开口说道:“毕业了,最后跟大家说几句吧,高考不是你们人生里最重要的事,只能说是你们这个人生阶段最重要的事,现在你们要到下一个阶段了,以后的路怎么样,得看你们自己怎么走,我祝大家前程似锦,但是,山一程水一程嘛,我就陪你们走到这儿了。”
向来嘻嘻哈哈的赵老师流了眼泪,杨枝跟着红了眼圈。
她哽咽地把话说完:“小花老师谢谢大家这三年的配合和陪伴。”
人往右跨了一步,向全班同学深深鞠了一躬。
也许是江珠带的头,大家纷纷起立,也朝赵老师鞠了一躬。
师生作别,高中三年就此结束。
同学们在即将不属于他们的教室里合影留念,陈琢晃着相机问杨枝:“你想不想去找慕留拍照?听说他今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