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五姑娘她坐享财成(25)

作者: 花筱茵 阅读记录

林胡子原是王将军的亲卫,拨给王诤做了教头,平日除了教小公子武艺,还负责督练那几个年轻的兵娃子,预备将来选拔做小公子自己的亲卫。

王诤偶尔想要自己练一练选一选,也是无可厚非,众人俱都不在意。

就连霍老先生也知晓这外孙是不走科举路的,因此对这事并不多加过问。

反倒因他小小年纪能够勤奋早起,临近年节也不放松,霍老颇感欣慰。

谁知众人这一疏忽,便闯下了不小的事情。

翠屏街的小巷口,老槐树下,各有一个男孩倚在,那是不是朝路两边张望,若不是瞧他们年纪小,还真像是在给什么人放风呢。

巷子外头一排高大的围墙边,是男孩子们经常聚集玩耍的地方。

此刻围在那里的几个孩子,正是换了家常衣服的王诤和一干兵娃。

几个人轮流在给他汇报自己探哨所得,这条巷子里两三户人家的境况竟叫他们摸了六七分透,尤其是里头那家稍小些的萧府,连家中有几个仆人伺候,都叫打听得明明白白。

“他们西小院里头,只有一个姓刘的老妈子伺候,这刘妈子自己家里也有孙子,时常当着值便溜回自个儿家照管一番。”

王诤:“怎么溜的?”

兵娃甲眼神炯炯:“走后门,西院后头有一个角门,刘妈子家就对着那边,来回很是便捷。”

王诤:“行。”

说着示意下一个接着汇报。

只听兵娃乙低声说道:“我和亮子他俩已经跟他们家里的两个小子混熟了,管我俩叫哥,非要跟我们学本事,我俩还吊着没答应。”

兵娃丙:“今儿大年三十,男丁出门去那什么...西来寺上香,再到金钟山采青回来。女眷不出门,没什么机会。只等明日,这俩萧家好像要回什么萧山村祭祖,说是全家都得去。”

兵娃丙的信息显然不是很明确,但挺广泛,他指了指外边萧之荣这家:“他们家老夫人倒是不想让小孙子去,说是怕冻着。”

王诤:“这么说里头那家小孙女也不去?”

说着瞧向兵娃乙,兵娃乙立刻接下了继续打听的活儿。

如此这般密谈了一番,天已经大亮,槐树下的兵娃吹了个口哨,几人随即若无其事地散了。

第 16 章

不一会儿,只见萧三娘家的大门吱呀一开,出来两个头戴红色毡帽,身穿红棉袄的男孩,正是萧子辰和萧子淳。

他俩一看家围墙外头的两个兵娃,便十分高兴地跑过来,口中大哥二哥叫个不停。

名叫亮子的“大哥”有些不满地说:“怎么这么晚才出来,是不是不想玩了?”

辰哥说:“哪能啊,今儿不是过年嘛,等祖母起了身,我们磕了头才出来的。”

亮子十分理解地点点头,掏出几个铜板往空中一抛:“走吧,老街上玩儿去!”

铜板稳稳地接在手中,两个孩子细看时,只见那铜板在手中已经摞成一摞,真是好身法!

“亮子大哥,你这么多本事,什么时候能教我们一点儿啊?”

“这得看你俩天赋!”

一群孩子闹着便朝街上去了。

王诤若无其事地回到家,跟着霍老和一干住在书院中的老学究们祭拜儒圣,又到霍三娘的院子请安说话。

见霍三娘的笑容终究是有几分勉强,他看了不免心中烦闷。

再等一天,他就能献上母亲喜欢的东西。

****

儒学之士大多是有些清高在身上的,譬如今儿,百姓们挤在西来寺金钟观烧香拜佛,他们在书院里拜完了自家儒圣,出门便只往金钟山脚下的亭子略坐一坐,等着仆人们去采一些青松枝叶,应个年景儿罢了。

瞧着那人流攒动,寺中香火鼎盛,一副民富兴盛之景,也不免发了诗兴,几个老学究斗起诗来。

寻常百姓自是无暇顾及他们听不懂的诗文,家中还有门神灶神要祭,采了青都匆匆回家。

有一些读书人驻足细听,恨不得当场就有纸笔,能将这些上乘的诗文抄录下来才是。

却有一个老者十分不屑地冷哼一声,甩了袖子就往山下走去,他身后还跟着个背了竹篓的年轻人,篓子里满满都是青松枝叶。

由于这一声冷哼出奇地明显,作诗的老先生们自觉面子过不去,便叫住了老者。

只观那老者虽着布衣,却是形态端方,自有一股君子之风,一看就是于儒学上有些修为的人。

“先生请了,方才我等的诗文想是有不入耳之处,不知先生可否指教?”

这话说的客气,语气却并非如此。

若说宛州的饱学之士,尽在重霖书院,若是叫那等大能居于宛州却不入重霖书院,院长是断不能答应的。

故这名老者即便有些才能,只怕也登不得大雅之堂,他若真有胆量“指点”一二,只怕要贻笑大方了。

老者并不入亭,只说了几个字,便自顾甩了袖子,高傲地拾阶而下。

“经年大旱,民多饥馁,尔等却作此靡音,如何入耳?”

老先生们被说的一愣。

这大年三十,百姓皆穿着喜庆,求神拜佛,如何不是一副安定富足之景?

他们的诗文这般写实,怎地就说是靡音?真是气煞人也!

只是那老者说完就脚底抹油溜了,他们若是计较,到显得没有容人雅量。

座中的霍老瞧着那远去的布衣老者,形象似乎与记忆中某个人有了两分重迭。

***

萧淮奕额头擦着汗,跟了南云子下来,身后的背篓太小,挂在他背上颇有几分不和谐。

上一篇: crush简直太可怕了! 下一篇: 少女的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