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姑娘她坐享财成(55)
才会想着给五姐儿多攒些家底。
说起这个,萧三娘又犯愁了。
她愁的是自己的大孙女:“怀瑾这一房做了多年官,却是没攒下多少家底,将来大姑娘出阁,我免不了要多出陪嫁才是。”
可悲的是如今连出这份陪嫁的机会也不知还有没有。
“这两日若是没什么事情,我得爬一趟金钟观,去问问大姑娘的姻缘。”
王妈妈不知道内情,只以为是祖母对孙女的寻常担忧,便建议道:“爬金钟顶您那腿哪里受得了啊,去西来寺问问也是一样的。”
求姻缘问道士固然好,但西来寺素来香火旺盛,禅师们瞧姻缘也是极准的。
萧三娘这次却是非常坚持:“就去道观吧,大姐儿小时候我便带她去过几遭,如今再去瞧瞧自然也是好的。”
隔天,萧三娘便只带了三四个年轻丫环,并两个小厮,连孙女也没有带,低调地独自去爬那金钟山了。
好容易上了山顶,那盘旋的石阶直爬的她双股战战。
像她这般年纪的也不是没有登顶的,只是那些人闲着没事时常练腿,不像她忙得没空闲,自然不会时常来这。
道观顶上青松飒飒,寒风吹得人直噎气。
来往的香客都裹紧了厚厚的袄子,只有道士们依旧是那单薄的一身,春秋冬夏不曾添减。
平日里萧三娘不会关注这些,如今她却不自觉地将孙女带入这样的生活条件,越看越觉得心酸。
她屏退了家人,到神像前跪拜祈愿完了,摇着经筒,直到里头掉出一根签子。
竟是第十签,大吉。
萧三娘心中长舒口气,赶忙将签子给了大师解签。
那大师瞧了半晌,又掐指算了一回,仍旧沉默。
萧三娘心又提了一下,双手合十问道:“大师,这签文是何解?”
那花白长须的道长长叹口气:“这位缘主,您心中所想之事恐怕不能如愿了。”
第 34 章
萧三娘心凉如水,但她还是不肯相信:“可这明明是大吉的签子。”
道长一时间竟也找不到合适的说辞说服萧三娘,沉吟半晌,这才道:
“吉与不吉,端看各人的看法。或许在缘主瞧来,此事断不能接受,但于缘主所求的那位小友,却是不可多得的仙缘。”
萧三娘还想问此事可有何破解之法,可道长却抚恤呵呵一笑:“这位小友机缘颇深,然老道修为尚浅,这破解之法,却是无能为力了。”
道长心中其实还有几分羡慕人家的机缘,可俗世中人的追求却与方外之人不同,他自然理解。
便也不在多做劝说等语,以免沾了不必要的因果。
萧三娘见道长已然闭眼不谈,心知此事要解千难万难,心灰意冷地离了大殿。
观外寒风更加凌冽,她被冻得沁出了生泪。
丫环小厮们围了上来,扶着她一步一步下山去了。
**
此时家中,大房依旧面临着和二房那般必须分离的困境。
萧淮瑾是从任上告了假,一家子送萧子墨回原籍考试的,如今他假期将尽,计划着启程。
萧子墨的县试对他来说极为重要,这是一个扬名的机会,容不得半点差错。
因此陈氏既想留下来陪着儿子,又不忍心丈夫一个人回去。
心疼他没人照顾还是其次,若是像二房那般叫人钻了空子,更是她一辈子的心刺。
种种这般,萧三娘瞧着也是有心无力。
家宴上,闭门苦读的萧子墨难得出来与全家人见面。
如若说萧清落是冷淡孤僻,萧子墨则是继承了父亲年少时的稳重,他劝说父母放心:
“儿子立志走科举,便需要承担种种磨难,如若连县试都不能应对,又何谈今后的层层考校?请父亲母亲不要以儿子为念,只管放心启程。”
一席话说得陈氏又是羞愧又是欣慰。
欣慰她养出这般有担当的孩子,肯为她解了这两难。
接着便是萧清落的事,她如今是已经快满十七岁的姑娘了,哪怕不急着成婚,也很该将亲事给议定了。
萧淮瑾任上认识的人家都已经挑过了,如今想来还是就在宛州为女儿寻摸婆家更为妥当些。
宴后众人散去,萧三娘特意唤了萧清落:“大姐儿,你留下,今晚在上房陪我。”
此举显而易见,祖母要同大孙女说说心里话,宁氏很有眼色地要把五姑娘抱走。
五姑娘哪里肯走,如今上房里有哥哥姐姐,她图这热闹还来不及呢。
她如今也越发有力气了,像个小泥鳅似的扭着,宁氏半天也没能将她薅起来。
五姑娘口中大叫着祖祖,挣脱开母亲便跑去抱着萧三娘的膝盖不撒手。
萧三娘果然心软,抚着她柔软的小头发,不悦地抬眼看向宁氏:“行了,依着她就是,回来又把人激哭了。”
“辰儿,你明日还要上学,早些睡去。”萧三娘将人都一一支开。
厅堂内,萧三娘令萧清落在自己身旁坐了。
五姑娘伏在祖母的膝盖上,看见姐姐的裙角上绣着圆圆的花瓣,扯过来自顾自地扣着。
她也没听懂祖母和姐姐都说了些什么,就见姐姐站起身来,裙角从她手中划过。
姐姐将门关了,又站回堂中,双手摆了一些复杂的姿势,便垂眸不动了。
满堂中静的有些诡异,五姑娘瞧见姐姐周身的荧光又流动起来,她指着姐姐的方向,看向祖母,想和她说些什么。
但萧三娘只是用手势叫她别出声。
很快,萧三娘就听见身边的茶水杯有响动,她赶忙转眼瞧去,只见那茶杯仿佛受到一股极小的力气托动,正在摇摇晃晃地离开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