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欺(221)
九品官人法被完全取缔!
此事早露苗头,前些日皇帝贬谪了中书监郎灵寂,九品官人法失去了最有力的靠山,唇亡齿寒,自然轰然倒塌。
皇帝对于这种落后的选官制度自然毫不留情地拔除,今后科举制的光辉将照耀九州大地,照耀在每一个寒门学子肩头。
天下寒门子弟喜动颜色,守得云开见月明,终于迎来了出头之日。
世族却苦不堪言。
皇帝毫无征兆地废黜九品官人法,行科举制度,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记致命打击。
皇帝这是不给他们活路!
士族之所以能为士族,靠的是一辈辈为官的累积,垄断财富、田地、文字知识,重点是“世代为官”四字。
然何以保证家族承袭爵位世代为官?靠的就是九品官人法。
夫门资者,乃先世之爵禄,无妨子孙之愚瞽。
依照九品官人法,选拔官员看家世,士族的后裔即便昏庸无能也照样是朝廷明官,一代代将家族爵位传下去。
皇帝取缔九品官人法,就是要把人才铨选的权力从豪门转移到自己手中。
天下只要是士族,无论南方北方,没有不痛恨皇帝这条新政的。
皇帝之前也试图运行过九品官人法,聘用了一个叫文砚之的寒门顾问,气势汹汹,因为郎灵寂的阻拦而偃旗息鼓。
如今郎灵寂被贬谪了,再无一人能当出头鸟反抗皇帝,上疏给皇帝的奏折皆不温不火不疼不痒,无法改变圣心。
九品官人法与黄老之治,与士族,互为唇齿关系,唇亡齿寒,前者既亡,士族的末日也要到来了。
士族恨毒了这个年轻的小皇帝!
……
朝廷风起云涌。
陛下废黜了九品官人法,又打破了立嫡长子的传统,封陈留王司马玖为皇太弟,可谓将士族完完全全得罪干净了。
之前仅仅琅琊王氏一家被贬,其余士族隔岸观火。如今釜底抽薪,陛下直接剪灭了士族代代赖以生存的源头——九品官人法,根本没打算饶过任何士族。
这下士族们终于意识到皇权和士族不可能长期共存,本着各扫门前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只会被各个击破。
士族炸开锅了。
之前首鼠两端持观望态度的江南陆氏、顾氏对陛下失望透顶,表面维持着君臣之义,转而与琅琊王氏抱团取暖。
其余世家如谢氏裴氏等北方著姓本就支持琅琊王氏,虽不至于明面上造反,琅琊王氏的决定,他们必然会暗戳戳支持。
托陛下的福,游散于九州各地的士族史无前例地团结起来。
本朝格局,士族占据了大多数高官之位,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士族归心,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层面,起码占了人和这一个因素。
至此,琅琊王氏反抗皇权的先决条件已然形成,那就是:人心。
开战时最怕朝中人心不齐,有人向着皇室,有人隔岸观火,有人浑水摸鱼,这样参差不齐,很容易中途出差错。
只有当所有人的利益共同遭到损害时,人心才能凝聚起来,戮力御敌。
这是斗争胜利的基础。
晋祚虽衰,天命未改,造反绝不是轻易能为之的,一着不慎便会粉身碎骨,所以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郎灵寂从前是中书省长官,承担丞相之职,草拟皇帝政令,既制定政令,又是政令的实行者和监督者。
陛下调整了官员架构之后,他身上的权力虽损耗殆尽,声望依旧如初。
此番门阀被裁抑,源源不断有士族登门问琅琊王氏的意思,主要是问郎灵寂的意思:局势如此,如何自救?
皇帝只是取得了暂时表面的胜利,豪门不会束手待毙,必然要寻求机会对皇权进行反治。
士族不会认输的。
郎灵寂依旧没轻举妄动。
天时地利人和仅仅占据了人和一条,力量还太薄弱,没有十足十的胜算。
接下来,便要瞄准“地利”这一因素。
·
清晨,信使纵快马至王家老宅,手持家书,插着十万火急的鸡毛,马蹄之后扬起一溜轻烟。
两日前,江州征战的王戢知道了郎灵寂被贬之事。
他怒发冲冠,惊诧莫名,朝廷在短短几日之内竟发生这样大的变故,决意折返建康,亲自入朝与皇帝理论。
皇帝只是个傀儡皇帝罢了,这些年来是琅琊王氏在战场上东征西战,流血牺牲,立下了汗马功劳,封赏犹嫌少,竟贬谪他琅琊王氏。
须知郎灵寂是王家的顶梁柱,家主的女婿,贬谪郎灵寂就是贬谪琅琊王氏。
皇帝用这种卑鄙手段试探王家,王家有钱有兵有粮,岂能受这等挑衅?
那道貌岸然的皇帝司马淮,当初就联合寒门文砚之对付过琅琊王氏,如今俨然是故技重施,王戢忍之久矣!
更传闻皇帝心怀龌龊,是看中九妹王姮姬,起了淫念,几番勾搭不成才恼羞成怒,直接对王姮姬的丈夫下毒手,欲借着科举改革致命侵吞王家,行君夺臣妻之事。
耻辱,羞愤,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作为王家当仁不让的第一武将,有责任保护好家人们,尤其是保护好爹爹临终前最牵挂的、王氏的女家主——九妹。
“我们将军很生气,正准备带兵回建康,若那皇帝识趣,改过自新,还能勉强做个君臣,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