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势均力敌(162)

作者: 寅子南 阅读记录

他好像,只喜欢那种虚无地,心里惦挂着的对象。一个假的,只存在心里头,自己以为、幻想的理想主义存在者。

好荒唐。

周玉程抖了抖肩膀。

下半夜。并没有开始下一场辩论大赛。周玉程烦躁得想吃点抗抑郁的药,忍住了。

他和郑锦年回到周玉程居住的住宅区,在花园里头,在灯下,两人都是饥肠辘辘的,尤其是周玉程,饿的馋的,想抱着郑锦年脸啃。

周玉程开始听郑锦年说起他的一些往事。

是最全的那种。周玉程一直都想听,终于,得到郑锦年的允许,有幸,光荣地,被郑锦年告知。

他一直耐心等待,且觉得自己终究会等到。

而郑锦年,总算没辜负他,他彻底把自己藏在心里最深的,最痛最卑微的伤疤揭露。

从郑锦年的母亲,六姑娘嫁入郑家开始说起。

六姑娘的后半生是一部完整的发家史。

所以郑锦年的童年没有经受父母的悉心呵护,他童年的印象中,只知道母亲虽然爱他,逼迫他必须只能拿第一名,但脾气古怪,性格暴烈,而父亲温柔和善,是个极有才华的音乐家。

12岁,郑锦年放弃斯坦福名校录取,离开香港,四处漂泊。和母亲一起还债。见着母亲被债务拖垮,见着她一手打下的郑家基业支离破碎,家产变卖,见着整个郑家被一点点掏空。母亲,终于狠下心,和郑家那些堂叔割裂。

中间辗转几年,六姑娘重病,没法,只好带着两个孩子来投靠宁市的陈瑞发。

16岁,小妹和母亲相继去世。

这一年,郑锦年被诊断有双向情感障碍。

年尾,他被陈家收留,安排入学。读高一。

第年,他认识姜素姐妹,彼时,这对姐妹相依为命,苦难的人总会相互吸引,他们熟识,姜素年长他几岁,和即将由姜家认可的母亲——她最不看好的那类贫民窟男孩相恋,她需要郑锦年打掩护,郑锦年便背了多年的早恋名声。

后来男生辜负了她,她也离开了宁市,去了偏远的地方读书,还是不肯接受郑锦年对她的爱意。

郑锦年三次参加高考,没错,他高一便参加了高考,这是向陈瑞发证明自己的能力。他的智商永远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是他存在价值的证明利器。

第一年考上了不错的大学,他没去读。

第二年,他首选的志愿后来被陈瑞发擅自更改,郑锦年以此为由头,申请再读一年。

第二年秋天,他被陈瑞发发现他在申请美国高校,有意出国。那一年,他与陈瑞发发生最为激烈的争执。陈瑞发撕毁他的护照,限制他的一切出行。

最后以郑锦年签下巨款协议取胜。

第三年高考,郑锦年还是去参加了。考上了母亲的母校,第一志愿,丰大。郑锦年没去读,去了美国。

22岁,郑锦年退学,回来拯救家族企业,救助陈家的产业于困顿之际,在宁市这一待,就是8年。

29岁到30岁。

他遇见了周玉程。

按照他的计划,他会在明年春夏之际,去德国实现他的“汽车”梦,最后,他会以斐然的成绩立足,站到周玉程面前去,与他握手,说笑,为自己的梦画上圆满句号。

“你看,有些事,不是我想做就能做得了的,就像我妈执意要进郑家的祠堂,死了也要受郑家香火的供奉,可是郑家的祠堂早被推平了。就像我16岁那年,总想着自己以后一定要有钱,这样,等到以后自己在乎的人再去世,便可以为她办上一场体面的葬礼,总不能像我妈这样,连葬礼都没有。这事,简直是我一生的伤痛。就像我爸,他说要办一场最奢华的音乐会,可最后当众多媒体和粉丝汇聚,他却在露天的广场,从高楼上一坠而下,率先死了,最后也没办成他想要办的那场总与我念叨的音乐大展。

人总有很遗憾的事对不对。

程儿,我从来没想过我家老爷子会愿意放我的手,助我去实现自己的发财梦,可是,他真的同意我去德国。真的,放手了。

我现在自由了。

兜兜转转的,我回到原地,忽然获得太多人的支持,我有了一切可以从头再来的资本。

所以我应该去追寻我的新梦想对不对。

我不该把时间再继续停留在这些儿女情长上。

我应该,适当的,勇敢的,往前再迈一步。

所以我们短暂的分开吧。

有些事怎么想也想不明白。你就把我俩的事,我俩的感情,当作是一场遗憾。

30年,我前半生最偏执的事,是追随你的脚步,想和你堂堂正正地握手。

而现在,我愿意放下自己的偏执。愿意放开你的手,还你自由,相应的,我也在还我自己一片广阔天地。

我终于有时间,是活在自己的领域,去做一些自己最擅长、始终没放弃的事。

这一次,我可以为自己活。不为任何其他人活。我所做一切,都只是为自己。不再是为了周玉程。

对于明天,后天,未来的很多时日。

如果你不觉得今天顿饭是分手饭,那我们还可以有很多的时间去思考,去计较。

程儿,你有没有觉得经此一遭,我的思想境界变高了很多?”

郑锦年一晚上说了太多话,推心置腹的话,说到了深夜。他和周玉程靠在墙壁上,从花园到室内,到地上,两人靠着墙坐着,说的口干舌燥。

周玉程一只腿屈起,手腕随意搭在膝盖上,侧着脸,看郑锦年说起他的过去,说起他的梦,他渐渐由那种仿若无人的悲伤变成自信放光的模样。

上一篇: 幸运转盘 下一篇: 背靠店铺过天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