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于姑娘有两副面孔(29)

作者: 鹌鹑与鸻 阅读记录

“成亲……”于莲心里越发烦躁,“我还答应过你。你说的成亲是指哪一种呢?”

沈静渊察觉到于莲的情绪,“自然是与我结发为夫妻,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皇后,与我共治天下。”

于莲心里怅然,“宫中美貌女子众多,我没有家室,没有德行,如何担当得起皇后之位。”

“我宫里哪有什么美貌女子。”沈静渊说,“从今往后,我宫里只有你一人,不会再有其他人。”

于莲所有的紧张不安消失无踪,整个人放松下来“你说的可是真的。”

见势,沈静渊表示“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于莲的胸腔里燃起了一把火,暖热起来。

沈静渊看着心上人,“皇后,等事情结束后,就迎你入宫,好不好。”

于莲低下头笑了笑,道“好。”

沈静渊宫里还有事情要处理,两人你侬我侬了一会儿,依依不舍分开。

“冯公子怎么走了,我还想留他一起吃饭呢。”翠竹摆出饭菜。

“是啊。”黄医女拿出一盒精致的水果点心,“诺,这是你家冯公子带过来的。”

“挺甜的。”于莲尝了一粒葡萄,“他有事情,我们吃吧。”

翠竹坐下“对了,小于,我现在不叫翠竹了。翠竹是我当了丫鬟之后改的名字,我现在叫谢兰燕。”

“谢兰燕。”于莲低声念道,“很好听名字。”

谢兰燕和黄医女兴致勃勃的说了许多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三人一直聊到了深夜。

于莲吃喝玩乐,好好休息了一个月。不久,于家的案子迎来最终宣判,于冉连犯几项重罪,判处斩立决,连襟徐家父子皆被贬官,于家宗族几个族亲流放。

*

王福妹跟在王母,和哥哥福贵后面,和街坊邻里四处打听一路摸到了姐姐的恩人家门口。

王福妹对姐姐的印象很模糊,在她小的时候,亲爹干活的时候腿摔伤,奶奶得了重病日日要吃药,她和几个哥哥姐姐尚且年幼,家里穷的揭不开锅,爹娘就姐姐卖给一户人家当丫鬟,统共值五两银子。

姐姐被改了名字,叫做彩梅,负责在主家的老太太院子里伺候,二百个钱一个月,月月都攒着,只盼有一天能给自己赎身。

春去秋来,爹的病虽然好了,但留下了腿疾不能干重活,奶奶和二姐相继生病去世了,三哥夏天玩水溺死了,娘拉扯她和哥哥长大,操劳成疾。

这段时间,于老太太身边的嬷嬷往王家跑的殷勤,一来一去,两家敲定了亲事。

过了春节,姐姐成了主家的小妾。

这一年,王福妹穿上了新衣裳,头上有了新头绳,家里隔三差五吃上了肉,爹娘手里还有闲钱给她买糖吃。

没过多久,噩耗传来,姐姐难产去世,王家人去哭了一场,女人难产去世十有八九会发生的事情,哭过之后这事情就翻篇了。

哥哥跟着木匠师傅学手艺,娶了师傅的女儿,新添了一个孩子,爹娘的病好了很多,王家似乎越来越好了。

直到官府的人找上门,告诉她们,姐姐当年并不是难产而死,而是活生生被主母打死。

而且这一切都被主家的大小姐于莲揭露。

王福妹想起满王城都在流传于莲大义灭亲的事迹,心里不由升起惶恐,随之而来的隐藏在惶恐之下的窃喜。

她偷偷看了看走在面前的娘和哥哥,她本来以为娘和哥哥早就忘了姐姐的事情。

彩梅家人的带来令于莲措手不及,面对彩梅家人的千恩万谢,于莲无奈笑笑“于冉和秦氏如今落得如此下场,不是我的功劳,而是她们应得的。”

她做的这一切并非是想要投身于匡扶正义的事业,只是为了自己……

然而几人没坐多久,外头再度传来敲门声,于莲心里纳闷,又是谁来了?打开门就看到文贺站在门口。

谢兰燕在于莲后面探头,奇怪,这不是冯公子身边的随从吗?平日里都是普通打扮,今日怎么穿着这么华丽?

文贺咳了咳“陛下有旨!”

闻听此言,住在王城里平日见过几次类似的场面,王家人先反应过来两脚一软跪下,于莲和谢兰燕稀里糊涂的跟着跪下。

文贺不急不慢的念着诏书“……于氏端庄贤淑,德容皆备,特招其入宫……”

内容很简单,不过是一道入宫的诏书。

念完这一道诏书,于莲正欲站起来,文贺连忙说,“于姑娘您别急!”他掏出来第二个诏书。

还有?

文贺清了清嗓,“……赐,谢氏兰燕,平安乡君……”

后面的一堆话谢兰燕都没有听进去去,她整个人都懵了,啥?于莲要入宫?而她成了什么君?

文贺满脸堆笑,“恭喜于姑娘,恭喜平安乡君。”

于莲笑嘻嘻“恭喜平安乡君!贺喜平安乡君!”

“等等,冯公子他究竟是什么身份?”谢兰燕声音发颤。

“冯公子不过是一个假身份假身份,我家主子真实身份正是当今圣上。”文贺解释。

谢兰燕恍然大悟,看向于莲“你、你早就知道!哼!你居然连我也瞒着!”

“我就是想看看你们惊讶的样子。”于莲拉着她的手,“平安乡君,我不是故意瞒着,您大人有大量就原谅我一次吧~”

两人玩笑几句,一旁的王氏一家心里却是惊天骇浪,她们连连祝贺,心思百转“恭喜贵人!贺喜贵人!”

文贺催促道“于姑娘,时候不早了,陛下还在宫里等着您呢。”

王母大胆叫住了于莲“等等!”所有人的目光都看了过来,王母缩了缩脖子,“恩人,我瞧你身边连个伺候的丫鬟都没有,我女儿福妹今年十三,不如让她随你入宫,在你身边服侍,就当是报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