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升斗小民古代生活日常(214)

作者: 和琼木蓝 阅读记录

“是个机会不假,可是不是个好机会就不知道了。”庾浚意味深长道。

皇帝还是蓟州王时,他们还能揣摩出几分他的性子,可当他成了皇帝之后,这行事和性情是否还如以前就不得而知了。黑水部毕竟是外族,此次若是他们掺和进来,且不说对战局是否有助益,怕就怕皇帝是否会多心。到时候这机会是危机还是转机就不好说了。

*

赵州之战前后延续了一个月之久。赵州军虽然赢了,但也是残胜。皇帝回朝那日,庾浚、庾滉父子领命进京。

西南王府之事还有余波,皇帝和九卿共议之后为了朝局的稳定便打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庾浚听到这消息,遂问庾滉,“皇上这意思是不追究了?”

“怎么追究?你知道光齐宁河漕运之事都牵扯不清,这朝廷上下不知道多少文臣武将被网进其中,现在你想将齐宁河的水荡清都不能,更何况是将这里头的人清算。”庾滉叹了声气,“况且西南一带天灾频发,民生不易。皇上这会儿不想动干戈。”

大燕朝早在先帝时就已经千疮百孔了,当今不过是倒霉,他一登基这些早先的浓污便溢了出来。面对如今的局面,想要收拾便只能小刀小刀地割掉这些烂肉,若想大刀阔斧怕是江山都危矣。

庾浚稍一思索也明了他的意思,便问:“那齐宁河的差事皇上也不向您问责了?”

“我将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了,皇上便也抬手饶过了我。”庾滉说得很轻巧,但庾浚听得却起了疑。他看了庾滉一眼,庾滉抚了抚胡须淡笑不语。

父亲大人既然卖起了关子,他这个做儿子的只能闭声不语等着看接下来的戏。

两人正事谈完,庾滉喝了一口茶,想了想道:“你通知钦州那头,人该回来的都要回来了。哦,对了,叫族中子弟做好准备。”

庾浚眼眸闪了闪,应了声是。

而后庾滉话语一转,定定地看向庾浚。庾浚叫他看得不知所以然,便挑了下眉回应过去,“何事?”

“你母亲那边你派人过去。”

庾浚以手抵唇轻咳了一声,压下了喉间的笑,道:“是。”

庾滉没好气地扫了他一眼,袖子一拂,转身便坐在书案旁处理起庶务来。

第 193 章

庾浚的差事没办好,但皇帝没问责。这日他被叫进内书房,皇帝在上头坐着,手里拿着一封折子在看。

庾浚不知皇帝叫他来是何事,但他眼见旁侧侍奉的内监都不说话便也端肃着神情垂手而立。

皇帝将折子批了,将笔往御案上一丢,抬眼扫了庾浚一眼,接过内监递过来的布巾搽手,然后端起茶杯喝了一口,道:“西南王的儿子们都跑了?”

庾浚躬身行礼,“臣失职。”

皇帝放下茶杯,摆了摆手,“有心算无心。这也怨不得你们。”

他稍稍停顿,话锋又是一转,“不过你们先前在玕州僵持许久,玕州地势低平,又濒临齐宁河。都道你擅长兵家之谋,水淹火攻之法你不会不知吧?”

庾浚垂眸,朗声回道:“百姓在,玕州在;百姓若不存,玕州又有何益。”

皇帝一愣,半晌之后,他哈哈大笑道:“朕没看错你!领兵之将知道自己手中的兵锋所指,才不会妄造杀孽,才会是黎民之福。”

皇帝从御案前起身走到前头来,“朕听闻你们钦州军手上有一样好东西。”

庾浚心中一动,隐隐有所猜测,但还是假作不知,出口道:“臣不知是何物,还请圣上点明。”

皇帝绕着庾浚走了一圈,像是打量,半晌过后直接道:“那弩箭你是从何而来?”

弩箭原是秦黍献上的图纸所造,这当下,还闹不清皇帝究竟是什么意思,庾浚自然不会将真话抖搂出来,他只道:“素闻胡虏兵甲之利,其中骑兵所用的弩箭尤为厉害,臣不免动了心,于是便让底下人去寻摸历代的各种兵器谱,最终叫臣寻到了法子,制出了这等利器。”

“你倒是好运气。”皇帝意味不明地道了一句。

庾浚也不去猜测皇帝到底信不信他这番说辞,他心下一沉吟便做出了决定,“皇上,这弩箭锻造技艺臣手底下的匠工们已经谙熟于心,臣在外练兵也曾试用过这批弩箭,威力甚大。近卫事关皇上的安危,臣想着这么厉害的东西好歹也叫宫里的近卫也用上。”

皇帝脚步一顿,威严的眸子定在庾浚身上。饱经风霜的一双眼早在世事的磨练中敛藏了所有的情绪。

庾浚垂着眼,视线落于皇帝胸前威风凛凛的金龙之上,直到身上那道打量的目光移开,他才微不可见地轻吐出了一息气息。

片刻后皇帝说,“你近日便将那批匠人交上来吧。”

庾浚垂首应了一声。

*

“皇上没说旁的?”庾氏书房,庾滉看着书案上的大燕地图。

庾浚摇头,“皇上登极时日已久,身上的君威日盛。”

“当今可不肖先帝,他是个文武全才。他还是皇子时,先皇甚是看重他,所以这位你可不要小看他。”庾滉沉声告诫道。

庾滉轻笑了一声,“您说什么呢。我是臣子,自当只有孝敬主上的份儿,哪来的胆子敢做这般滔天之想。”他顿了顿,上前几步,离书案又近了一些,“……我只是心中有些疑虑。”

庾滉抬起眼看他,“你是指皇上并没有就玕州一案、齐宁河之乱责备我们?”

庾浚对上庾滉的眼,“这两次都是打击庾氏最好的筏子。”

庾滉眼落回到书案上大燕的地图之上,视线自几个边镇一扫而过,“……或许我们都小看了这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