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野心家变成美丽废物(497)
“好啊好啊!”
莫名其妙在杂物间化干戈为玉帛的气氛,大概是共同观看蔺渝的发布会而产生的同仇敌忾的心理。
在两个人一边说话,一边继续观看直播的时候,在论坛文字直播的直播楼也已经盖到了上万层,眼看就要追上近几年来娱乐版块内的第一高楼了。
*
蔺渝在澄清其他的相关谣言的时候,基本是针对最初的那条爆料贴子里造谣他做过的事情,一条一条摆时间线和“不在场证明”,进行分析澄清的。
总结来说,就是他把粉丝该做的事都做了。
这其中包括公司紧急联系蔺渝过去的同学老师给出的时间证明——
幸亏他们这一届满打满算也就二十岁上下,不仅黑历史是高清的,过去的聊天记录和照片记录也大多崭新,翻一翻全都能找出来。
“暗恋者联盟”第一和第二名学生的照片和偷拍视频居然都有了独属于自己的作用。
“非常感谢昔日的同学们,愿意在短短的时间内拼命帮我寻找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的相关照片和视频证据,以证明我的清白...”
说到这里,蔺渝的语气有些真情实感起来:
“也谢谢你们愿意用你们的方式记录我自己看不到的,关于我过去的那些瞬间。”
“那都是我从来没有看过的内容。”
——譬如,最初的爆料帖子里,爆料人表示,蔺渝曾经在体育课的时候,将对方关进学校大体育馆的器材室不放他出来,器材室比较远,去的人也不多。
后面两句话,是为自己的造谣添加了个“哪怕知情者很少,也是因为地方隐蔽”的前提,这样哪怕有澄清人出来表示,没看过蔺渝做这样的事,也可以用“他们只是没看见”作为理由。
结果,澄清另辟蹊径。
根据蔺渝“暗恋者联盟”成员的记录,他初二的体育课选修了跆拳道,在艺术中心的教室内上课,初三则选择了排球,在学校篮球场旁单独划分的排球场练习。
都并不需要去距离相对较远的大体育馆,让不少没有和蔺渝分在一个地方上课的女生们非常懊悔,甚至心碎。
——要知道,蔺渝这样的校园风云人物,走到哪儿都会在后背黏上一长串关注的目光。
再比如说,爆料人说蔺渝初二的时候,曾经在放学后恶意放掉被霸凌者自行车车轮里的气,让对方在冬日不得不推着车,冒着大雪走路回家。
蔺渝觉得自己大概是罕见的,为了澄清自己,开始出示过往环城冬日天气状况记录的人了:
“...很遗憾,环城这座城市,在我初二那年就下过一次雪。而那次下雪的时候,我昔日的学妹恰好拍摄了一张我在雪天在教室里参加集体交流的照片。”
说到这里,蔺渝又顿了顿,诚恳地说:“谢谢你,学妹,如果你不提起,我已经快要忘了下雪的那天,我们有集体观雪和临摹雪景的活动,根本没时间去距离教学楼很远的车棚里找别人的自行车...”
“而且说实话,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对自行车的牌子和款式也有要求,在几百辆自行车里找到目标,其实真的挺难的。”
这次记者们忍不住发出了低低的笑声,为爆料内容过于细致后的弄巧成拙。
蔺渝把大家的反应都看在眼里。
给爆料人们发私信等待回复,实在是个漫长且不确定的过程,幸亏被他们找上门的人,都回应很及时。
这样的行为实际上并不太合适,但是好在为了帮蔺渝澄清,学生们都没有感到有隐私被侵犯的不悦。
只是看来,造谣者大概是想要将一些细节修缮得更具体些,使得爆料更有可信度,但却没想到这反而位蔺渝这边一条一条澄清提供了便利。
“那么,关于那条在网络上到处流传的,所谓的同届生毕业的校友群截图...?我可以问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这时,一名记者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是这个吗?”
毕竟是自己做的PPT,因此定位非常熟络,蔺渝点击设定好的超级链接,将PPT页面跳转过去。
赫然展示在记者们面前的,是紧跟着蔺渝霸凌的爆料一起流传出来的,所谓“和蔺渝同届的校友群”中流传出的群聊截图。
也就是那条最后一条表示,据说蔺渝霸凌的那名学生已经自杀身亡的留言。
记者点了点头。
刚才蔺渝并没有澄清到这条截图,因此立刻被敏锐的记者抓住了话头。
“这其实是现在在网络上,除了那条爆料外流传最广,讨论度最高的消息,关于你这位同学的死亡...”记者顿了顿,抬起头看向蔺渝:
“我想请问一下,你怎么证明这名同学的死亡,和你的霸凌事件没有关系呢?”
蔺渝看着他。
隔着一段距离,安静地和他对视,没有错过对方脸上那种微妙的,“抓住你的把柄了!”的情绪。
但是让对方失望的,蔺渝的表情管理之强令人咂舌,所有的目光都镜头都聚焦在他脸上,他的没有丝毫异样的表情波动,哪怕一丝心虚难堪胆怯或者慌张的情绪..都没有。
随即他冲记者的方向微微颔首,丝毫没有被咄咄逼人地质问后的不悦。
“刚才,在最初我阐述这场发布会目的的时候,就已经说到,网络谣言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造谣没有代价,却需要逼迫被造谣者自证清白——他们要想尽办法证明自己没做过,而不是让造谣的人列出证据,证明被造谣者‘做过这些事’。”
“这位...”他眯了眯眼睛,像是在努力辨认记者的身份,“快-新闻的记者朋友提出的问题,就是很经典的,抛给我一条莫须有的谣言,然后让我证明我没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