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怎么还没死(146)
太阳西斜,透过卷了一半的竹帘细细洒进窗内,将年儿小脸上细小的绒毛染成了金色,姜蕙拿着裁纸小刀将上好的罗汉宣裁成小块,望着眼神清亮的年儿,轻轻笑道:“是,要捣得碎碎的。”
一晃到了六月底,马上就是太后同承平大长公主的忌日。
皇帝对姜蕙说,要往普罗寺为太后和承平大长公主供奉长明灯,姜蕙自然要同去。
她如今虽还未有皇后之名,但已有皇后之实,身在此位,少不得安排一番宫中人事。她同皇帝往普罗寺,宫中众人自然也要为太后祈福,再有就是此前不久失了性命的宫妃和宫人,也需为她们做些法事。
王氏谋逆一事中,没了三位宫妃,一位长春宫纤羽阁的柳贵人,一位棠梨宫的选侍,还有一位,则是默默自戕的王美人。
宫妃自戕,本是祸及家人的大事,但王氏一族注定覆灭,她如此行为,便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了。
因供奉长明灯前需斋戒三日,这几日皇帝倒是没往瑶华宫跑。
夜色沉沉,姜蕙留下晚菘值夜,躺在金丝楠木拔步床上,思索一直横亘在她心中的一件事——承平大长公主,为何去世得如此突然?
自建昭二年到建昭四年,这个问题,她已想了两年了。
这些年,她细细回忆了诸般事件,想起承平大长公主第一回在她面前显露出不适,正是建昭元年,她说要为姜蕴请下赐婚旨意的时候。
那时,皇帝遣了李御医去看过,同她说是引发了咳疾,只需吃几副药调养便好。
彼时她刚难产生下年儿不久,刘太医和李御医也还未翻出雪魄四逆补元汤的方子为她调养,自然身子孱弱,皇帝和承平大长公主不愿让她担心,也是正常的。
第二回是她怀着华阳的时候,当时怀庆公主正挑伴读,承平大长公主悄悄对她吐露了对太后动手的意思,还提到府中欲要将阿蕴的婚事提前做冲喜之用。她遣刘太医看过,却也是一样的说法,肺经虚损,容易咳嗽,只不过为了不让她担心,暗自吃了些大补之物。
咳疾……
姜蕙轻声呢喃着,她知道母亲素来有咳疾,自她记事起,每每动怒,便会咳嗽两声。
承平大长公主对她说,这是生了姜蕴过后落下的病根,可是,真的如此吗?
到底是一直以来的暗疾,还是中了谁的暗算,不查清楚,这桩心事,她实在难以放下。
若真是沉疴难治便罢了,若是背后还有其他东西,那就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只是……
鼻尖沉水香味道淡淡,枕下的竹枕温温的,姜蕙知道,若真是有其他手脚,承平大长公主不可能丝毫都没有察觉,她瞒着自己的女儿,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初,宁远侯匆匆辞官回京,是不是,也有其他的原因?
第128章 出行
翌日一早,姜蕙登上车轿,同皇帝一同往普罗寺去。
今日是休沐日,前朝各班房只留下轮值的官员,其余大部分人都趁着机会往京郊别院避暑,因而官道上车马众多。
皇帝是微服出行,虽有金吾卫相随,但并未大张旗鼓地开道,自然也就没有不懂事非要这时候凑上前来请安问好的臣子,倒是让姜蕙感受到了一点寻常人家的热闹。
到得普罗山下,照例下了马车,因是为太后和承平大长公主供长明灯,为表孝心,皇帝与姜蕙没有坐步辇上去,反而一级一级拾级而上。
石阶在山路蜿蜒,自山脚往上,越来越高,松风吹拂,间或有蝉鸣鸟嬉,令人心旷神怡。
这条路是前来请香的人常走的,自然设有休憩之处,萧晟扶着额际沁着细汗的姜蕙,指着前面半山腰的小亭道:“先歇息一会儿吧。”
姜蕙自然点头,两个人进到亭中,金吾卫们围着亭子戍守,跟着的宫人立即上前清扫石桌石凳,将太医院制备的驱虫驱蚊香丸放到香炉里点燃,又铺上十样锦银缎,自提着的食盒中取出凉饮点心,请皇帝和昭贵妃娘娘享用。
秋葵为姜蕙取下帷帽,拿出绢帕轻轻擦拭了她脸上的汗珠,随即退后侍立,并不打扰。
待姜蕙略微急促的呼吸声渐渐平缓过后,萧晟才静静道:“蕙儿可知,此处小亭是何人所建?”
这座亭子没有匾额,也就没有名字,向来都是被叫做“这个亭子”“那个亭子”的。但只看亭中石桌光滑的桌面、略有残缺的桌角就知道,亭子的年岁也不小了。
“妾不知。”姜蕙摇摇头,“听闻普罗寺原本是前朝寺庙,想必是前朝人建的吧。陛下您博闻强识,一定知道。”
萧晟却轻咳一声,递给姜蕙一盅乌梅浆,笑道:“朕也不知。”
姜蕙一愣,偏头去看他,正好看到他眼底来不及收回的一丝狡黠之意。
陛下近日心情颇佳啊。
她接过乌梅浆,装作生气道:“陛下竟是寻妾的开心来了。”
萧晟笑吟吟的,正要说话,等在外头的盛安躬身进来禀告道:“陛下,翰林院侍读沈湛沈大人求见。”
翰林院侍读,又是姓沈,应当就是建昭元年恩科时的探花郎,沈家的公子了。翰林院三年一馆选,他既然从编修升为了侍读,自然便是留馆成功了。
元年恩科诸进士是真正的天子门生,能这个时候求见,不是愣头青,就是简在帝心,皇帝大抵是会同意的。
果然听到萧晟开口道:“请他进来。”
姜蕙重新戴上帷帽,对萧晟道:“陛下,妾先回避片刻。”便带着秋葵往亭外松林那边去,正巧与一身莲青色杭绸直裰的沈湛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