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吾为始皇,重生子婴(41)
陈庆之合上书本,摇头失笑:“典韦将军何必着急,先将弟兄们都叫过来吧。”
典韦不知道陈庆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既然陛下让陈庆之为主将,他就老实配合,所以不管是诸葛孔明还是陈庆之都很喜欢典韦。
不一会儿,典韦将这次跟随他们来的九十八名土卒集合起来。
陈庆之看着众人道:“高奴是上郡的一座重城,传言章邯在选择郡治的时候在肤施与高奴之间犹豫许久,最后因为高奴距离关中更近,因而选择了肤施。”
“相比较雕阴县城,高奴城墙更高,更厚,防御土卒更多,日后大秦若要东出,攻打章邯,高奴会是棘手的一座城池。”
“如今,章邯发下命令,前往九原郡的商队需要经过他仔细勘察,我估计第一次到来的商队都去不了,所以我打算让你们都留在高奴,就地处理货物,然后就在高奴安顿下来。”
疾出声问道:“将军,您是要我们日后做内应吗?”
陈庆之赞赏的看了一眼疾,他道:“从今日开始,疾就是你们的都尉,负责你们所有事,我向你们保证,最多两年,就是需要你们出力的时候。”
“如果两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没有攻打高奴,那你们便可自行返回关中。”
疾与众人相视一眼,无不松了口气。
留下并不可怕,他们担心的是要在这里待多久,陈庆之显然看出他们的想法,给了一个时间界限。
“唯!”
众人躬身应命。
第36章 陈庆之的应对
疾等人退下后,典韦立刻问道:“将军,你让他们都留下,难道就我一个人保护你北上?”
陈庆之揶揄的笑道:“莫非典韦将军做不到?”
典韦立刻红了脸,瓮声道:“这自然不是问题,只是我们本就很难找到秦卒,如今只剩下你我二人,那岂不是更难找到秦卒?”
陈庆之拍了拍他宽厚的肩膀,意味深长的道:“谁说一定要我们去找秦卒。”
典韦不解,陈庆之也没多言。
次日一早,陈庆之一路来到一座客栈前。
“陈先生!”
他刚一露面,便有一名黑衣老者高声喊道。
陈庆之笑着点头,走到老者身前。
“张老丈没事了吧?”
老者名叫张蕴,有着一个高达二百人的大商队,他常年与匈奴做生意。
哪怕是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张蕴也不曾停下自己的生意。
他如今已然是在匈奴那边极为有名的人。
张蕴并非关中人,但也不是上郡之人,他来自颍川郡,就是原韩国之地。
陈庆之与张蕴相识是在雕阴县城,那时张蕴在雕阴县城忽然发病,雕阴不过一座小城,医者有限,医术也不怎么样,幸而陈庆之将其救了回来。
陈庆之久病成医,医术虽比不上御医那等顶尖医者,但对比雕阴县城的医者,医术还是非常不错的。
张蕴对陈庆之十分感激,陈庆之说自己乃是前往草原寻找一种独特药草,其名锁阳,主补肾阳,益精血。
张蕴看陈庆之不时咳嗽,面色也透着一股苍白,明显体虚气弱,因此对陈庆之并不怀疑。
“老朽已经无事,先生还是准备北上吗?”
张蕴邀请陈庆之同坐一桌,询问起陈庆之接下来的路程。
这一路辛苦,张蕴担心自己会再发病,因而想要让陈庆之随他一起。
陈庆之摇头苦笑。
张蕴心中一动,轻捋下颌白须,试探道:“先生何故叹气?是因为雍王的布告吗?”
陈庆之故作讶异的道:“老丈如何知晓?”
张蕴笑而不语,示意陈庆之说说。
陈庆之叹了口气:“不瞒老丈,我本来是随着一支二十人的小商队来的,家仆人高马大,又会些功夫,与商队正好相互照应,也可保护我这孱弱之躯。”
“谁料人算不如天算,雍王一纸布告,我那商队规模太小,不愿再北上,担忧赚不到钱还要亏本,于是就地售卖货物,少赚一些,打道回府。”
“我虽有心独自前往,然而家仆担心安全,他一人虽然勇猛,但若是遇到大队盗匪,双拳难敌四手啊。”
“毕竟他若只有自己,打不过逃走也不难,却还要带着我这个拖累。”
陈庆之说到此处,忍不住拍打着自己的膝盖,神色忧愤。
张蕴心中一喜,面上却不露分毫。
反倒安慰道:“先生何必忧心,老朽这一命多亏先生救回来,正愁无法报答先生,如今先生要北上,正好可以随老朽一起,如此也可给老朽报答先生救命之恩。”
陈庆之闻言大喜,连忙起身长长一揖:“多谢老丈!”
张蕴扶住他的双臂,连连道:“不必如此,不必如此!”
二人又寒暄几句,陈庆之方才告辞离去。
他走后,张蕴身边的一名年轻人方才道:“祖父,雍王正严查关中探子,这陈先生我们不知来历,岂不是会给我们惹麻烦?”
这年轻人正是张蕴的孙子张渊。
张蕴声音低缓的道:“渊儿,祖父年纪很大了,又生了一次病,北上之路遥远,还会遇到什么谁也想不到,就像雍王这一纸布告来的多么出人意料。”
“若祖父再生一次病,谁来救我?”
“陈先生自幼身有顽疾,自学医术,不说多么了得,但比起北上这一路能找到的医者,他的医术显然是非凡的。”
“有他在,祖父便可安枕无忧。”
“其次,他那家仆人高马大,好似古之恶来,定然是勇猛善战之辈,陈先生与我们在一起,一旦遭遇盗匪,这位陈先生的家仆就可发挥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