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世子妃(173)
见燕泽说得信誓旦旦,承正帝脸上神色似有动摇:“若你有如此孝心,何至于对你三弟下此毒手?!”
燕泽透过朦胧的泪眼看着龙椅上的承正帝,他心知这件事他不能狡辩,但刺客虽出自他英王府,是不是他授意的谁又知道。若不是他“亲自”授意,他英王的地位就还保得住。
“父皇明鉴,三弟幼小可爱,儿臣对其爱护有加宫中人人皆知,又怎么会对自己的手足下手。可这刺客确实出自英王府我无可狡辩。但这事我实不知情,那日我得知此事,亦大惊失色。”燕泽咽了咽,继续道,“回府后儿臣左思右想,只怕是他人栽赃,可是人证物证俱在又作何解释?便招来府中幕僚严刑拷打,才发现原是府中一个幕僚瞒着儿臣买通了刺客,言欲替儿臣除掉潜在威胁。但这只是那幕僚擅作主张,儿臣绝无这个心思,得知缘由当夜就将那幕僚头砍下,便是为了告诉天下人,我对三弟的爱护之心,绝不允许任何人污蔑质疑!”
说完后便示意内侍把那幕僚的头颅端上来。
红色的绸布被掀开,一颗血淋淋的脑袋呈于大殿之下,露于众人的目光之中,触目惊心。
惊得许多大臣都往后退了一步。
承正帝暗中点了点头。
他这儿子反应还算机敏。
“此事虽非儿臣授意,但三弟之灾亦因我而起,是我不察害了三弟,心中无比愧疚。可事已至此,我知再说愧疚也无意义,只能以后尽量多补偿三弟。父皇若允,我亦想带三弟回英王府精心调养!”燕泽说完又重重在地上磕了个头,可见诚心。
至于沈无庸之事,自然也都推到了他那个小妾身上。
如此说来,这两桩重罪,到了燕泽嘴里也只剩下失察之罪了。
燕泽说完后就有人站出来为他说话。
“英王少年英才,爱民如子,又立下许多功劳,虽被身边之人蒙蔽,但绝非英王之错,还请陛下念在其过往功绩的份上从轻发落!”
“请陛下从轻发落!”
附和声不断。但更多的,是反对的声音:
“简直狡辩,这些人都是英王殿下的属下,若说英王殿下完全不知情,也太牵强了吧?”
“这沈无庸可是死囚,英王殿下区区一个侍妾哪里有这么大的本事换下死囚?怕不过是英王脱罪的辩词。”
两边各执一词,互不退让。
本想借坡下驴的承正帝自然也无法轻易说出豁免燕泽罪行的话。
他当然知道这一切都是燕瞻在搞鬼。
他这个侄子,野心勃勃,当众对他施压。
承正帝目光阴沉地看着燕瞻。
不能再任由他坐大了。
连安王爷也有些不解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既然不是燕泽做的,他还揪着不放做什么?
说到底这大庆的江山以后也只能由燕泽继承,他这样咄咄逼人无异于引火烧身。
只是形势未明,燕峰也没有立即出声。
朝堂百官争执不下,形势焦灼。
承正帝面色阴沉如水,握在龙椅上的手紧紧握起,过了好一会儿还是低了头,不甚情愿地看向燕瞻:“瞻儿,你说呢?”
大庆权势十分,燕瞻父子占六分。
如今坐在这龙椅上的人虽然是承正帝,可真正掌握话语权的,是燕瞻。
所以若燕瞻不退让,承正帝也无法,只能“屈尊降贵”问燕瞻的意思。
承正帝的目光紧紧落在燕瞻身上。
燕瞻从容上前一步,语气平静道:“英王是否有罪,是不是英王殿下的一面之词,臣以为,陛下可亲审沈无庸。”
承正帝见燕瞻并没有将事情做绝,要完全将燕泽置于死地。心里顿时松了一口气。
他亲审沈无庸又有何妨。
这沈无庸左右还在大理寺,让他改口供轻而易举,只是需要时间罢了。
想到此处,承正帝故做头痛状:“瞻儿说得对,到底是不是英王做的,审那沈无庸便知。只是朕今日有些乏力,没力气再审理。三日后,将那沈无庸提来大殿,朕要亲审!”
群臣齐声道:“陛下英明!”
退朝之后,燕泽慢慢站起身,走过燕瞻身边,以二人才能听到的声音似笑非笑道:“燕瞻,你我堂兄弟,自小关系亲近。扳倒了燕鸿以后这天下我与你共享。更何况父皇如今只有我一个可用的儿子,摆明了要保我,你何必赶尽杀绝呢,是不是?”
“二殿下好计谋,为了脱罪竟能将所有罪责推到他人身上。”燕瞻平静夸赞了声,“三日后,你再来耀武扬威不迟。”
说完后径直离开。
燕泽眼神阴暗。
不过一个沈无庸,他又有何惧,他们走着瞧。
宫外天上乌云密布,黑沉沉一片。
风雨,要起了。
——
回到王府的安王立刻叫燕瞻来到书房质问:“你到底要干什么?那是你亲伯伯和你堂兄!我安王府就算势大,却也都是为了大庆,为了陛下,忠心耿耿!可你再这么肆意犯上,外面的流言可止不住了!你知不知道现在都在传你燕瞻要谋反?”
比起安王的怒火,燕瞻声音冷静:“只是传吗?”
“这还不够吗?!”
“当然不够。既然传了,我便将它坐实又如何?”
安王爷瞪大眼睛:“你——你放肆!你真的想谋反?”
燕瞻却淡淡扯了扯嘴角:“谋反?父亲说笑了,我只是夺回属于我的位置,怎称得上谋反?”
上天绝他的路,可他偏要将那得位不正的皇权踩在脚下!
安王震惊之下已经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