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谁懂啊,系统被始皇截胡了(547)
尤其是像冯去疾等人,比嬴政年纪大,亦或者和嬴政年纪仿佛的。
嬴政说自己年纪大,要退休了。
那他们是不是也要退休了?
“陛下,陛下现在身体康健,大秦刚刚步入正轨,退位之事是否所言尚早?”
冯去疾纵观朝堂,只有他年纪最大……
他都不想着致仕,陛下说退位,他是不是也该……
“父皇,滋事重大,儿臣觉得还是要从长计议。”
扶苏也站出来劝说道。
【陛下,还是考虑考虑。】
【这也太突然了。】
黎姜也在心里劝说道。
【这要是最后没出去环海,陛下得多后悔啊。】
【不能这么随便啊,至少要选一个黄道吉日…】
嬴政其实早就已经有了退位的打算。
从开始放政务给扶苏开始,他就做好了退位的打算。
总不能因为自己能活,就一直占着皇帝的位置。
孩子大了,成长了,就要学会放手。
那等日后自己没了,太子也快没了,还继什么位?
嬴政自认为他已经做好了他可以做的开国之君该做的。
接下来,就是要放手给扶苏,去建设,去丰富大秦。
他前面已经做的很好,他不希望到最后,历史上还评价他舍不得放权。
一大把年纪了,还对皇位恋恋不舍,让扶苏在太子的位子上坐到老。
有了黎姜提点,嬴政做的已经非常好了,那接下来,顺顺利利的退位。
他就会给他的千古一帝画上圆满的句号。
“朕意已决,不必再劝,难道你们认为吾儿扶苏做不好这大秦的国主么?”
群臣:……不敢嗦发。
没人傻的去得罪下一任国君。
众臣看游说不成,都将希望的目光放在黎姜的身上。
国师上啊!
他们不管谁是皇帝,他们都是大臣。
可国师不一样,国师有如此地位,靠的是谁?
黎姜可不能这时候打退堂鼓啊。
新君上位,黎姜是不是国师就不好说了。
所有人都看着黎姜,想让黎姜开口劝说。
可黎姜就是一言不发的坐在那,看起来一点都不担心陛下若是退位。
新皇不重用她该怎么办。
那神游天外的模样,看的众臣生气不已。
陛下都要退位了,你还在那惦记你那地瓜呢?
随即群臣又恍然,怪不得不着急呢,人家儿子是太子重用的武将。
自己又有西部做封地,虽然没有国师的身份,但还有一个西域郡主的身份在呢。
第506章 黎姜自作多情
黎姜心里很难受,她觉得都是因为她的任性,所以才导致嬴政退位要去和她一起出海。
如果她没提玉米,地瓜,土豆就好了。
在心里劝说那么久,都没见陛下转圜心意。
她也就不再劝了,陛下已经是个成熟的陛下了。
会自己想自己要做的事情。
而且现在扶苏年纪也不小了。
总不能真的让扶苏一直坐在太子的位子上等,等扶苏七老八十了,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登基……
那画面也太美了。
到时候真的出现历史上等不及了什么的,得不偿失。
虽然扶苏不太可能……
这世上能说服嬴政改变心意的人,大概没出现。
尤其是嬴政做的这个决定,对朝臣来说有利没弊。
一个温和的新君,一个脾气略微独专的君。
怎么选择,这些大臣心里门清。
新君登基,他们这些老臣自然又能开始摆谱了。
自从嬴政登基,他们这些朝臣没有一个不提心吊胆,战战兢兢的。
生怕他们说的哪句话就得罪了嬴政,被削去官爵都是轻的。
虽然在事实上来说,他们的提心吊胆都是做了无用功。
嬴政脾气不好归不好,但从没有随意处置过这些朝臣。
让他们这些提心吊胆,都像是笑话一般。
但……
也许换了新皇,他们能在政事上多说两句话?
多占点话语权?
一想到未来可能会有这样的场景,他们可以在政事上多说几句话。
群臣嘴都要咧开了,合都合不上。
也不想着劝陛下三思了。
“好了,散朝吧,此事不用再说,太史令找一黄道吉日上报给朕,行禅位大典。”
嬴政看向管天时星历的官员,又看向太祝令丞:“将禅位大典的行程拟好交给太子过目。”
“行了,散了吧。”
朝臣们你看我,我看你。
纷纷拱手退朝。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就是一场博弈。
主强臣弱,主弱臣强。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在和嬴政这位君主的博弈中,众臣落了下风,现在翻盘在即。
一向以温厚随和着称的太子登基,他们未必不能压制住新君。
虽然这样的压制没啥大用,但……
诸位大臣互相看了一眼,暗地里达成共识,发现大家好像都是一个打算。
嗯,可以下朝的时候,聚一聚。
聚一聚的由头……
他们记得好像张博士要过五十三大寿了。
还有尉缭的徒弟,刚刚结婚一个月。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值得庆贺的事,都是可以私下聚一聚的由头~
黎姜坐在位置上没动,等朝臣走了,还坐在那里。
她心里都快被愧疚难受塞满了。
脑补的太多,导致好像嬴政退位和她真的有关了一样。
“黎姜。”
嬴政坐在上首,看着黎姜,觉得黎姜好像误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