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金瓶梅同人)西门大官人在北宋末年(260)+番外
他四岁时就成了孤儿,老家汉中,在朝廷没有故旧亲属余荫,中了进士后甚至只能在京候官。
张浚此时虽进士及第,却甚至都还不能算有官身,仍旧视作太学学子。
当他听闻金兵渡过黄河,直逼开封时,圣人官家竟然不曾准备抵御,反而有效仿太上皇之举的打算,准备逃离京城!
朝中宰相大臣们,不但不曾劝谏,反而多有附和撺掇!
张浚欲要劝谏,却无法得见龙颜,竟是保家卫国无门!
无奈之下,张浚说服太学中同样有一腔保家卫国热血的学子,几十人结伴走上街头,奔走呼告!
“中原乃王朝根本,开封是王朝台基,如何能弃守奔逃?!”
“金兵铁骑冷酷无情,朝廷若弃开封不守,百姓何处可逃?!焉能存活?!”
……
皇帝和朝臣可以逃得掉,但平民百姓能逃亡何处?
弃守开封,城中百姓必如燕京百姓,被金兵残杀掳掠!家破人亡!
皇帝大臣不在意这座都城,但百姓无法不在意自身和亲人的性命。
“坚守开封!坚守开封!”
“誓死守卫开封!”
……
张浚带领太学学子,说出民意所向,一日之间群情沸腾!
之后紧接着第二日,张浚又带领太学学子往朝中宰相大臣们的府邸,在府外高声呼喊保卫开封。
第三日一早,张浚一行并城中许多百姓,在皇宫宫墙之外静坐劝谏。
群情激愤之下,赵桓害怕他还没逃出开封,就被太学学子和百姓给拦住,万一混乱之中损伤龙体也有可能。
“张浚竖子!悖逆贼子之辈!”
赵桓被架在了火上烤,又怕被百姓冲击宫门,好没道理地骂过张浚之后,又不得不召见以他为首的一干太学学子。
得以面见龙颜,之后张浚行了李纲之举,坚决劝阻赵桓逃跑,并表示愿意承担组织守卫开封的重任。
“……虽京城禁旅已随梁方平之流于黎阳溃逃,开封已无精锐重兵,但号召收拢逃兵,组织城中青壮男儿,再加上皇城禁卫军,据城以守,亦可待援军!”
张浚很有保家卫国的无畏气概,也说的很对,但说服不了一颗想要逃跑的皇帝龙心啊。
赵桓表面认可张浚说辞,大赞太学学子们的爱国之心,并授官张浚为东京留守,让他负责京城的守备事宜,又表示他已决心固守东京、抵御金兵。
张浚到底不像历史上的李纲当时已经为官十来载,略知朝中君臣的秉性,大约并没完全相信赵桓固守御敌的决心,后面才又劝回要逃跑的宋钦宗。
张浚只以为劝阻成功,当即告退出宫,去号召组织溃逃回来的一股股逃兵,又令人在城中各处摆设征兵点,招募城中百姓青壮御敌。
又去兵部协调开启武备库,给临时募建的护城军分发盔甲兵器。
虽然武备库几近荒废,发给青壮们的盔甲生虫,兵器斑锈,但初建的五万护城军军心昂扬,万众一心守城,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但赵桓不这么认为啊!
“胆小如鼠的逃兵,手无寸铁的百姓,能守住开封?”
“郭药师和梁方平,以及沿途禁军厢军精锐,都不曾拦住金兵铁骑,无险可守的开封,还能叫那支玩笑似的护城军守住?!”
宰相李邦彦连连赞同:“正是!正是!况且那张浚一个毛头小子,竟扇动太学学子,鼓动城中百姓,相逼宰相和君王,岂知来日不是又一个方腊、西门卿?!”
“李相公言之有理,朕与诸位相公安危,岂敢交予张浚之手?”赵桓也点头。
赵桓又说:“太上皇素来老成英明,他老人家南下避难,想来是深谙敌我武力悬殊。我今日也当效太上皇之举,亦不失为人子之举。”
太上皇都跑了,他这个儿子不跑,岂不是不当人子?!
总而言之,还是要跑才行!
于是第二日早朝时,第一次上朝的张浚,一路上打着腹稿,准备着朝上向官家奏禀护城军组建情况,并上奏操练计划,以及将皇宫的禁卫军也纳入护城军。
结果张浚面对的,就是空荡荡的皇宫!
不见上早朝的皇帝和重臣们,唯留一些六部小官,在大殿前的广场面面相觑,惶恐不安。
偶有几个挎着包袱卷匆忙奔逃的太监和宫女。
张浚:“……”
“官家他竟然跑了!”
这是他怎么也没想到的情况。
……
宋钦宗赵桓这次的凌晨出逃,没有如历史上那样被李纲当场撞上,又说动禁卫军‘愿死守’,而后再以此去劝赵桓留下:
六军父母妻儿都在都城,愿以死守。官家如今执意出避,万一中途六军哗变散归,陛下又有谁来守卫呢?
而且虏骑已迫近开封,知晓龙辇没有走远,以骑兵疾追,陛下如何抵御?
可以说李纲是威胁着赵桓留守东京的。
但这次张浚没有拦住赵桓,所以宋钦宗他成功逃跑了!
张浚:“……”
淦啊!!!
皇帝带着禁卫军和宰相重臣们逃跑了,但这个城还是要守的。
张浚当即就劝说没能被带上的六部小官,“官家和相公们出逃,抛弃我等不顾,我等唯有自救,亦是救民。”
有小官哭得鼻涕眼泪一脸:“如果官家还在都城,各路援军还会前来驰援,但如今官家出逃,援军必会追随官家而去,护卫辇舆左右。”
“可能没有援军来救我们了……”
张浚:“……”
淦啊!!!鸟官家!做的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