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臣妖娆(306)
几乎所有人都看出来了,戏曲中的甲乙丙丁四国,代表的都是谁。
每一个人在看完后都陷入了深深的忧思之中。
他们害怕折柳先生梦中的一切都成为现实,尤其是那一句“宁愿站着死,也绝不跪着还把人头送!”
如一记重雷,轰在每一个人头顶。
敌寇如此穷凶极恶,凡我大闽中人都不能坐以待毙。在此国家生死存亡关头,我辈之人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抗敌。
就在朝廷部分官员愤慨于折柳胆大包天,竟敢创作出此等妖言惑众的戏曲时,当天便有数百侠士骑着快马连夜赶赴雁雄关。
无数大家闺秀、青楼女子、普通民女向朝廷捐献出了私房钱,要求将这些奖赏给在前线拼死保卫大闽的将士们。
她们愿意粗衣粗食,支援将士们驱除贼寇。
她们不要成为敌国的俘虏,也不要让家人在强盗的铁蹄下丧生!
当这些事传开后,整个大闽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保卫山河的浪潮。
以至于敌国在知道这些事后,都感慨那位从未在人前露面的戏曲大师折柳先生,才是他们最可怕的敌人!
第二百八十八章 大闽第一国士!
《梦山河》最绝的就是对敌寇凶残的刻画,如豺狼猛兽一般的毫无人性,撩动起了每一个有血有肉人的神经。
真实得仿佛那几国强盗活生生出现在他们面前,蹂躏着他们的亲人和同胞。
上阕极度压抑,下阙又酣畅淋漓的释放。在憋闷得喘不过气来的氛围里,一道烈阳猛然穿透了黑暗,给人们送来了希望。
这样的振奋,能够唤起人们心底最灼热的火种。
哪怕是张慎来、魏阶这些人,在看完这曲戏后,都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
对折柳先生的敬佩更是难以言说。
尤其是魏阶,左右摇摆的他,如果没看这出戏,他真的有可能犯下大糊涂。
而承安帝,对这位名动天下的戏曲大家折柳先生也感情复杂。
他从《幽月亭记》中汲取了治理天下、平衡朝堂、提防新空山的智慧。
《梨花泪》的问世,让许多文人都对岳卿侯甚至连带着他口诛笔伐。
可说实话,承安帝对这位“老先生”又钦佩又有些敬畏。
钦佩他的才华,大闽名士辈出,可再没有一个人能写出他这样发人深省直击人心的大作。
敬畏,则源于他犀利的笔锋,以及无人不敢言不敢骂的强势姿态。
如果他只是一个影响力平平的大家就罢了,但他是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喜的折柳先生。
一开始还只是小范围的人知道他,在《双喜门》《梨花泪》后,他便是名人和文士中的楷模、百姓心目中最具有正义感的大师了。
就连江湖侠士也都喜欢他刻画出来的人物,豪迈仗义,哪怕是最柔弱的女子都有着令人心折的坚强品格!
而《梦山河》则将这位戏曲大师推向了真正的顶峰。
他炙热的爱国情怀,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哀怜,安乐中对忧患的敏锐感知,还有不畏生死的英勇呐喊……让折柳先生成为了大闽人中真正的国士。
并且无人能出其右。
大闽第一国士,这个头衔随着《梦山河》的传唱,随着越来越多大闽人自发投入保卫山河的战斗中,牢牢与他联系在了一起。
承安帝来到芳熙殿时,就发现董妃在偷偷地哭。
好一番安慰,人才停止哭声,却还是不愿说怎么了。
承安帝便怒问小满子:“是谁让我们董妃娘娘这么伤心?可是你们这些奴才照顾不周怠慢了董妃?”
满川扑通跪下,“圣人,你这可是冤枉奴才们了。我们哪敢怠慢了娘娘,娘娘这般伤心是因为她昨日刚看过《梦山河》这曲戏,看完上阕后就一直在抹泪,到今儿都还没好呢。”
董妃偎依在承安帝怀中:“圣人,臣妾好害怕。”
承安帝终于明白为何董妃会这么伤心。
因为在《梦山河》中,敌寇闯入了皇宫,妃子们被扛走,小公主也被杀了。那极为逼真的场景,让作为一个母亲的董妃娘娘,肯定很煎熬。
“别怕,爱妃,有朕在。”
何止是董妃,承安帝看着戏曲中丙国皇帝的遭遇,总是会代入到自身。
他唾弃那个丙国懦弱的王,可也忍不住在心里发问:如果他真的到了那个境地,又与那个丙国的王有何不同?
当然不同!
承安帝绝不会承认自己懦弱无能,连他的女人和子民都守护不了,需要跪在敌寇脚下苟且偷生。
不可能发生那样的事情!他也不会让全天下人耻笑和唾弃他!
猛地!
承安帝忽然想,这是不是又是折柳先生的用意?
通过这样的刻画让大闽皇帝感受到深深的耻辱感,从而断绝了他求和的念想?也给每一个大闽人都敲响了警钟。
他的成就和影响力让承安帝都感到畏惧和忌惮,但他也在内心里感谢他。
因为大闽王朝这时候真的太需要一位折柳先生,来凝聚起所有人的力量了!
还有一点他不会表露人前,唯有他自己清楚。
那就是在北安、夫仓接连攻破北部关口,挥师南下时,他确实慌了,也有想议和的意思。
损失一点利益这没什么,他不希望有什么事能影响他治理下的王朝稳定。
可承安帝也认为他之前的想法可能真的天真了!
强盗们耗了那么大力气攻打大闽,又怎么可能轻易满足?一国的胃口都难以满足,更何况三个国家都想瓜分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