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臣妖娆(472)
这感情是什么时候变质的呢?
许多人都认为是杜寒秋去世后,朝廷开始清算他时,其实还要更早。
他长大了,懂的事情越来越多,对天下人只知杜首辅、不知小皇帝的局面越发抗拒。
只是他没有轻易表露出来,他内心还是有些怕杜寒秋的。
对,怕。
一个君王居然会怕一个臣下?
但这不奇怪,杜首辅就是那样刚直到近乎霸道的人。谁犯了国法,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权贵重臣,他一样惩处、不讲任何私情。就连他这个圣人做得有不对的地方,杜首辅也是直言劝谏。他每次都会听,但随着年岁渐长,对此心里也更加有微词。
其实印荣那些言官批评起他来,比杜寒秋的有些话要严厉多了,他气归气,却不像是在面对杜寒秋时承受着那般大的心理压力。
他想,这可能跟杜寒秋是他半个老师、还掌握着巨大的权柄有关,他几乎是下意识地看重他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少时是怕让杜首辅失望,长大了后有着更隐秘的担忧。
总之,杜寒秋的存在,已经让他渐渐感到无法呼吸。他想将杜寒秋这座压在他、还有整个王朝身上的巨石给搬开……
可这些到底也只是在心里面想想,那个时候的杜首辅,哪怕得罪了不少人,却也有很多人拥护他。尤其是天下间的百姓,都在歌颂他,认为杜首辅改变了这个王朝的气象,让百姓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王朝变好了,国库税收增多了,他本该高兴的,但却越发忧虑。
母后对杜首辅的态度也早就有了微妙的改变,还在他之前。
她跟他说过一个故事。
母后说:在森林里,有一棵小树依靠着大树生长。靠大树遮风挡雨,透过从大树树叶间洒下的阳光和雨露慢慢生长。
但它们不会永远相偎依的,因为小树会越长越大,对阳光和雨露的渴求会越来越多。而且终有一日,它必须要成长为远超过大树的擎天巨树。
可大树的存在,阻碍了它沐浴阳光和雨露。那怎么办呢?那只有将大树给砍掉。
那个时候承安帝还小,听不懂这个故事背后的意思。
他只是懵懂地问母后:大树一直保护着小树,这样做不是很残忍吗?
母后当时脸上流露出一个特别奇异的笑,那个笑承安帝到现在想起来都全身发凉。
母后说:大树不砍了小树,终有一日小树将不复存在。而且成长为擎天巨树的过程本身就是残酷的,它不只要砍了大树,谁碍了它的事,它都要将它砍掉。
多年过去,承安帝时而还会回想起母后和他说的这个故事。
好在不需要他们做什么,杜寒秋在最合适的时间里死去了。
听到杜首辅薨逝的消息,承安帝是有些懵的。
虽然杜首辅这些年一直大病小病不断,但他这个人,一旦做起事来就全身心投入精神抖擞,跟个战神一样。常常让人忽略了他曾经缠绵病榻,差点英年早逝。
承安帝是依赖杜寒秋的,这不可否认。
杜寒秋去了,承安帝着实有些慌乱,可另一方面,心里也忍不住地感到轻松、甚至是暗喜。
因为从今以后,他就不用担心这位独揽大权的杜首辅有一日会危胁他的帝位、直接取而代之了。
这般想的同时,承安帝内心深处又有些唾弃自己。
毕竟杜寒秋对他很忠心,为他排忧解劳、数次病倒。在他被所有人质疑时,给他最有力支撑。
少时他最笃信不疑的一句话是——只要有杜首辅在,这大闽的天就榻不了!
这时他还是像母后说的那样,像那棵心慈手软、妇人之仁的小树。总会想着自己的做法会不会残忍?
直到满朝文武开始弹劾杜寒秋,说他在外面那些猖狂做法,承安帝一下子就得了安慰。
原来他那些想法都不算什么,这个杜寒秋才真正是阳奉阴违!
一方面感觉到自己被背叛了,另一方面内心也得到了释怀,为所有的狠心和打压都找到了理由。
就算他亲手砍掉他这棵大树,那也不怪他无情,是杜寒秋先忘了做臣子的本分!
而杜晚枫作为杜寒秋的儿子,那自然也是要被割舍掉的。
承安帝一再告诉自己别心软,他要成长为真正的擎天巨树。
所以他不再去想杜晚枫的好,而是将过往许多让他感动的事情都丢掉,甚至用恶意去重新解读一番。
就像是杜晚枫和他称兄道弟,他凭什么?
一个是君,一个是臣。杜寒秋和杜晚枫再有才干,也都是他的奴仆。
而他会不会因为他父亲是杜寒秋,所以没将他这个君王放在眼里?真觉得自己才是名副其实的小太子呢?
第四百三十九章 我又不瞎,哼!
可过去的事情也不是完全说忘就能忘掉的,他能将杜家父子往恶里去想、去讨厌,有些事毕竟真切发生过。
就像他嫉妒杜晚枫,最严重时希望他吃瘪受苦,天子骄子也尝尝堕落尘泥的滋味。可杜晚枫真要是有一日光华不在、卑微如尘,他心里也未必会好受。
就像他曾经信奉的某种美好,被自己硬生生给摔碎了。一时过瘾了,留下来的却是更长久的苦涩和遗憾。
人或许就是这样矛盾吧。
何况承安帝发现,自己对杜晚枫有时候还是会下意识去关心、去在意。就像杜晚枫在他少年时,曾奋不顾身挡在他身前一样。
不过这都是在他不触及逆鳞、不热他生气烦心的情况下。杜晚枫如果能一直忠心耿耿、温顺听话,他倒也不会故意为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