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继承角色天赋(169)
“这么一说好像真的,我印象中小时候的车站就是这个样子的,可惜现在到处都在拆迁,上次回去的时候记忆里的家乡早就没有一点以前的痕迹了。”
人总是对回不去的小时候满怀眷恋,特别是年纪比较大的观众,随着电影镜头的不断推进,真实的仿佛那个年代在线的镜头一下子让大家产生了许多亲近感和认同感。
不是那种充满各种奇怪颜色和滤镜的年代布景,而是和记忆中一模一样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年代味道,光是凭借这一点,就足够让观众们对这部电影产生好感。
“爸爸妈妈,我不想走!”电影中,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少女还在和父母撒娇。
“听话,乖乖待在那边,等爸爸妈妈去接你。”父母的眼中含着泪花,虽然舍不得自己的女儿,但还是将匆匆收拾好的简单行李塞进少女怀里,狠心将她推上火车。
“爸爸妈妈……”被推上火车的少女条件反射的回身寻找自己的父母,漂亮的脸上满是迷茫,仿佛是不理解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会这么狠心。
少女的表情极具感染力,透过她的眼泪,观众们仿佛也对她的悲伤和不安感同身受。
“唉……”电影院中,不知是谁低声叹息了一声。
随着火车的开动,父母的身影逐渐消失,郭跃默默哭了好一会儿,可惜这次不会有人再来安慰她,替她擦去脸上的泪水。
郭跃紧紧抱紧怀中的行李,目光茫然地看向车窗外。
这是一个很细腻的镜头,站在上帝视角的观众,仿佛也隐隐感觉到了镜头传递过来的悲伤。
第63章 第 63 章
随着剧情的推进, 迷茫到坚定的知青,各有心思的却又各有闪光点的村民,工蚁般默默将沙漠变绿洲的植树工人,驻守的黄沙深处的军人……
一个艰苦又充满人情味的七八十年代大西北风情林场徐徐在观众面前拉开帷幕。
大家有时会因为一个大婶的笑料而开怀大笑, 有时又会因为一个家庭的破摔而落泪, 更多的时候, 大家会为这些分工不同却又用各种力量保护脚下土地的艰苦奋斗而感动。
“赵大叔, 又出来溜达啦?”
“国家需要我,我就来了。”
“这个地方不好, 但也没那么不好,总归她会越来越好。”
“将沙漠变成绿洲需要多少汗水?”
最后的最后, 镜头给到女主郭跃, 这时的她早已经从一个娇气的城里姑娘变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质朴农民形象。
第一眼看到她,最先被看到的一定是那双坚定的眼睛, 只有仔细透过她被风沙吹皱的脸,才能发现她五官的优越。
但这时的她已经无需用容貌证实自己,黄沙上倔强冒头的绿洲雏形就是她最好的军功章。
镜头的最后,郭跃坐在高高的沙堆上望着天上的飞鸟。
“郭跃, 郭老师,有你的信!”
郭跃回头, 镜头戛然而止。
随后, 片尾演员表开始出现。
电影, 到这里就结束了。
电影院重新亮了起来, 观众们坐在原地没走, 还在消化电影中的内容。
《跃进》不是一部大团圆喜剧, 在艰苦奋斗的主旋律之下,是知青们的泪水, 是村民们拼命干活也填不饱的肚子,是青春换来的一株株树木,是军人坚强却又不那么坚强的肩膀,是洪水下的家破人亡,是整个时代背景下所有人的无奈。
整部电影中,淡淡的忧伤始终缠绕着故事里的人物,又通过镜头,将观众的心也紧紧拽住。
平心而论,这是一部需要细细体会深度挖掘的电影,但演员们又实在厉害,特别是主演沈木栖,那种强大的感染力,让人即使不是很明白镜头想要表达的意思,也能直观地感受到主角的喜与悲。
“啪啪啪啪啪……”不知是谁起的头,一阵掌声在电影院中响起,掌声一开始只有稀稀拉拉几个,没一会儿就汇成了一片海洋。
好的电影能从故事中长出血肉,在观众的心中脱胎成真实的人,《跃进》中的大家,在观众们的心中就是这样鲜活又可敬的存在。
掌声过后,大家陆陆续续离场,离开之前,大家的目光又忍不住看向大屏幕,就像在和自己的朋友不舍告别。
从电影院回来,许多人的心里闷闷的,总有一种想要倾诉的欲望。
于是有人开始在网上写影评。
“一部时代背景下的奋斗史,并不是大爽文,整个故事的主色调甚至有些忧郁,但一点也不影响这是一个好故事。”
“故事里的每个人性格都是鲜明的,不经常看电影的人肯定很难想象,几十集电视剧都不一定能让几个主角有完整的成长弧,但一部一百多分钟的电影,居然能清晰地展现出那么多人的性格前后变化,由此可见演员和导演的功底。”
“已经很少静下心来这么仔细看一部电影了,看完之后,感觉像是吃了一顿精神大餐,现在很饱很满足。”
“虽然不是很懂,但我想,这部电影明明很励志,但我看着依旧觉得难过,可能是因为郭跃对家人的思念……又或者还要加上电影中的其他人,那个年代啊……”
“整部电影,郭跃的家人除了最开始的时候出现,后来再也没有出现,只有郭跃偶尔会去邮局寄信,但应该是没有结果的,因为她每次从邮局回来都会低落一段时间,其实也不难理解,从电影开头展露的信息和他们匆匆送郭跃离开,就能知道,他们的处境应该不怎么样。
即使一开始可能不知道,但后来局势越来越紧张,郭跃应该也意识到了吧?所以才会越来越努力,也越来越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