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129)+番外
这简直不是便宜了,这根本就是在直接送了!
不由地,孙乾对那未曾露面的善人老板起了怜悯,担忧道:“你们老板这样卖书,真的不会亏钱吗?我可以多付一些钱的。”
店小二被这从未听到过的提议给逗乐了,连连摆手道:“客人放心,这些书册都是印刷制作而成,成本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高。老板这样定价,还是有利润的。”
印刷?
“印”是什么意思,孙乾和高诱是知道的,毕竟他们都是有官印、有私印的人,对这个动作很熟。
“刷”是什么意思,孙乾和高诱也是知道的,毕竟他们也经常看到工匠给木器刷漆,对这个动作也并不陌生。
但是,这“印”和“刷”连在一起,是个什么意思,是个什么动作,孙乾和高诱就茫然了,想了半天也想不出其中的奥妙。
好在,他们是顾客,只需要付钱就可以了,至于货物是怎么被制作出来的,不需要他们操心。
在几番思索都想不出“印刷”二字的奥妙后,两人便将这件事抛到了脑后,又专心审视起了手中的书册。
反正已经再三确定了,这个超便宜的定价是准确无误的,老板是有利润的,那么他们也就再没有顾虑了。
他们现在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买!买!买!
最终,孙乾和高诱定了黄色宣纸制作的六经书册十套、麻纸制作的六经书册五十套、黄色宣纸一百刀、麻纸一千刀,其他笔、墨若干。
一下子接到这么个大单子,店小二也有些拿不了主意了,便让两人稍等片刻,他去请掌柜的出来商议。
半柱香的功夫后,后堂的门帘一撩,一位翩翩公子从容而出。
三人一打照面,都不由地愣在当场,片刻后同时地惊喜叫道:“原来是你/你们!”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一同出生入死过的刘德然!
这可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识自家人了!
刘德然大笑着将两人邀到后堂,将这其中的缘由一一道来:“这书舍铺子是兄长自己的私产。我正好没事可做,便讨了这个管事的差事来打发时间。”
刘德然这话半真半假。
但孙乾和高诱两人跟着刘备一路走来,也隐约知道刘德然暗中在负责间谍信息等工作。
自古商人就是间谍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德然明明也是大儒卢植的弟子,却自降身份过来经营书舍,这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于是三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刘德然又道:“既然你们要买这么多的纸张、书册,不如我带你们去找兄长直接谈,说不定还能谈个更便宜的价钱呢!顺便也让你们看看,兄长最近忙碌的成果。”
孙乾和高诱对视一眼,有些犹豫:“我们去,会不会不太方便?”
刘德然知道他们是误会了,赶紧解释道:“没什么不能见人的东西,你们不用担心。而且,这些东西兄长本来就是要亲自带你们去看的,只是实在忙碌,还没有抽出空闲来。今日我带你们去,正好也了却了兄长的一番心事。”
于是,刘德然带着孙乾和高诱走出城外二十里,来到了此行的第一站——印刷工坊。
【作者有话说】
注1:一些资料显示,280年左右左思写《三都赋》的时候,一刀纸大概在800-1000文之间。唐代麻纸一张20文,宣纸一张50-100文。考虑到技术进步会使价格降低,文中设定东汉时期左伯纸一刀卖3000文,麻纸一刀卖1500文。一刀设定为40张。
注2:熹平石经只刻了六种经典,但《春秋》收录了左氏和公羊两种版本,所以一共是七本书。
注3:《中国出版史研究》中,唐代抄写一卷书的价格是一千文。考虑到东汉时能读会写的人肯定比唐代少,价格应该会更贵,因此本文中设定为抄写一卷书需要两千文。
第70章 当为圣人
印刷工坊设在城外二十里的河边,阿备的部曲就驻扎在旁边,隐隐有保护的姿态。
进到工坊里之后,孙乾和高诱终于明白店小二口中的“印刷”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一个工人先将一块用阳刻技法雕了字的木板固定在桌面上,然后用刷子在上面先刷上两遍清水,等整个雕板都湿润了以后,再用大圆刷子沾取墨汁将其均匀的涂黑;接着再取出一张空白的纸覆盖其上,用长条刷轻刷纸背,雕版上的字迹便被清晰地印在了纸上。
等一张纸印好了之后,直接将另一张空白纸放上去,再刷一遍,便又迅速地印好了一页。速度极快。
哪怕加上最开始的准备环节,以及时不时重新上墨所花费的时间,总的算下来,平均印一张纸也不过用了十数息。
“一炷香能印三十页,一个时辰就能印三百六十页。如果一天印三个时辰,一本书是两百页,那么一天就能印五本书,一天半就能印出一套太学六经。”孙乾在心里迅速地算了一遍,不住地感慨,“太快了,实在是太快了!”
而且这还只是一个工人的产出。
放眼望去,整个工坊里至少有二三十个工人在一起印刷,还有二三十个工人在配合作业。这群工人一个月的产出到底有多少,简直是一个想都不敢想的恐怖数字!
见到了印刷工坊堪称恐怖的产能之后,孙乾和高诱终于明白刘备为什么敢于给太学六经定下那样一个低到令人发指的价格了。
同时,孙乾和高诱也不禁感慨万千。
都说读书艰难。这“艰难”二字,不仅是指经文晦涩难懂,更是指经典一书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