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198)+番外
瞬间,袁绍的脸色便白了三分。他知道,外面都是刘备的人,他今天是无法留下刘备了。
他与刘备的这一次交手,是他败了。
阿备有惊无险地离开了袁绍的宅邸,又去到了曹操的宅邸。这一次,他没有去见曹操,只是留下了一封书信。在信中,他鼓励曹操为汉室尽忠,并且隐晦地提醒他要小心袁绍。
做完了这一切后,阿备带着自己关羽、张飞、刘德然等一众人马离开了雒阳。
他要回幽州,去涿县。
虽然他在钟央改革的努力已经事实上失败了,但由此积累到的名声资源还是不错的。他必须得赶紧回到幽州,将这些名声资源巩固住,化为最实在的钱粮人口,为之后的乱世争霸打好基础。
想到这里,阿备忍不住在心里叹气。虽然自己将辽东经营得不错,在幽州也很有影响力,但因为三互法的原因,他这辈子都不可能彻底掌握幽州。如今他卸下官职,从法理上对辽东的掌控又更弱了一层。
之后在对辽东的经营管理上,在对幽州的渗透影响上,他必须要再下更多的功夫才行了。
如此在路上行了几天,突然有一队人马从后面追来。为首的那一个人面白无须,宦官打扮,一边策马奔跑一边高喊着:“涿侯请留步!陛下有旨意!”
阿备率领众人下拜接旨。
为首的宦官展开帛书念道:“陛下旨意,封涿侯刘备为辽东太守,都督辽东郡、辽东属国、玄菟郡、乐浪郡诸军事。”
这一道圣旨下去,直接将半个幽州、整个辽东划给了刘备。不仅一举解决了阿备之前的忧虑,而且还惊喜升级扩大了他的统领版图!
换算到三国时期,那就是直接让刘备成为了有名有实的半个州牧!
阿备先是一喜,随后便感到一阵心酸。
他明白过来,提前看透天下大势的人不仅有他,还有汉灵帝刘宏。
那时候,刘宏晕倒前想要说的话或许是:“若有一日,汉室倾颓、天下大乱,还望玄德你……匡扶汉室。”
【作者有话说】
第106章 小团子诸葛亮
人间四月天,春日的芬芳刚刚散尽,夏日的热气便迫不及待地踏着青山绿水而来。
此时,天气不冷也不热,气温不高也不低,就像拉绳结拉到了中间,不松不紧正正好。
各种生物熬过了寒冷的冬天、挨过了吃力的春天,都在这个松快的初夏里莽足了劲儿快快生长。
就好像一群约定了要跑马圈地,出发的号令一响,大家便都拼尽全力冲了出去,就是想着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中多跑一点、多圈一点,让自己以后生存的资源更多一点。
农人们随农而生、随农而动,动物、植物们忙个不停,农人们便也跟着一点儿也不得闲。先是忙着种桑苗、养蚕卵,弯下腰、直起背,上上下下忙个不停。好不容易意将桑苗种好了、蚕卵养起来了,又要忙着将田里蓄上水,赶着节令将秧苗插下去。
忙忙碌碌的,一刻也不得闲。
但这日,兖州泰山郡的郡治奉高县城里,忙碌的百姓们却难得地抽出了一点时间,跑到街上去了。
原来,是这泰山郡郡丞诸葛圭的二儿子今天周岁,举办抓周仪式,大宴宾客。
诸葛圭在任期间施仁政、劝农桑,很得当地百姓爱戴。因此,听闻诸葛家出了这样的大喜事,百姓们哪怕生产繁忙也愿意挤出时间跑过去说几句吉利话,送上一份祝福。
诸葛圭也不含糊,直接在门口架上了几口大锅,倒入了好几石的黍迷。凡是来道贺的百姓,都能领到一碗热气腾腾的豆粥。
粥不多,但到底是一份心意。而且你一个人过来,也没花一个铜板,不过说了几句话,就能混得一顿的饭饱——这样的好事,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
百姓们得了豆粥,个个喜笑颜开,都夸诸葛郡丞是个好人。
一群百姓站在街边角落里,一张嘴巴吸溜吸溜地喝着豆粥,两只眼睛眨巴眨巴地望着街道。突然,他们发现一位道人领着一个道童径直走向了宅邸。
那道人生得鹤发童颜,面容看起来很年轻,似乎刚刚及冠,但带着莲花冠的发髻却是斑斑白白。他穿着一身淡黄的道袍,手拿拂尘,身姿挺拔、长须飘飘,看起来仙风道骨。
原本来远处接待客人的诸葛圭一见到道人,立刻趋步上前,热情地接待起来。
站在街边喝粥的百姓们、坐在院子里的宾客们见了,便不由地八卦起来。
“这道人是何方人士,怎么能得诸葛郡丞如此看重?”
“听说这人道号叫得玄,很有本事的!”
“咱们泰山郡什么时候有了这号人物?我怎么不知道?而且这人长得又老又小的,奇奇怪怪,一看就有问题。”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有些有本事的人的确会出来游离四方、让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号。但有些有大本事的人,反而不喜欢被人知道,偏要找个地方隐居起来。这位得玄道人,就是后者。”
“这位得玄道人有什么大本事?”
“据说,一年前诸葛郡丞在乡下视察农桑,在山间偶遇了这位得玄道人。道人一见到他便说他家夫人有孕,还说他的夫人这次一定会生一个男孩。诸葛郡丞原本不信,结果没过多久,他的夫人果然生下了一个男孩!你说,这得玄道人的本事大不大?”
“万一是那道人胡乱猜中的呢?这也不算什么本事。”
“还有呢,小公子出生后没多久,突然得了一场重病,请了好多大夫都不见好。结果这得玄道人突然上门,什么也没说,直接给了一颗药丸。诸葛郡丞将那药丸化在水里,给小公子服下。当天,小公子的病就好了大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