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246)+番外
曹操从来不是个蠢人,相反他非常聪慧。他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选择相信袁绍,只是因为他心中还念着他与袁绍之间青梅竹马的情谊,只是因为他始终将袁绍当作当年那个带着他任侠游乐的好大哥。
他不去怀疑袁绍,是因为他不想、不愿怀疑袁绍。
可是,今天的《礼记》争夺事件让曹操彻底看明白了——如今的袁绍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袁绍。在如今这个袁绍的心中,权力、地位、官职、荣耀……一切的一切都比他们之间年少相伴的情谊更重要。
他曹操将袁绍当作知心的大哥,可袁绍早就不将他曹操当作信任的兄弟了!
曹操在心中将自己一直以来加给袁绍的光环去掉后,被蒙蔽了心智瞬间清醒过来。
十年前刘备对他的提醒、十年间袁绍种种不合常理的举动、袁绍反复催促何进诛杀宦官、袁绍提前安排董卓进京、袁绍离开雒阳、袁绍劫走刘辩、袁绍起义兵讨董卓……桩桩件件的事情如同散落的珍珠,被曹操用理智的丝线一串,穿成了一个完满的闭环。
曹操的瞳孔瞬间放大,后背出了一身冷汗。
若真是如他所想,这一切的一切岂不是袁绍早就算计好的?
前期借着袁家的势,将董卓树立成靶子;后期再借着大义名分,对着董卓这个靶子射箭。
至于留在雒阳的袁家人,如果没被董卓杀掉,就是他里应外合的内奸;如果被董卓杀了,就是他获取天下人同情赞誉的资本、是他接手袁家名声资源的踏板、是他名正言顺进军雒阳的筹码。
曹操越想越心惊,越思越胆颤——袁绍冷血残忍至此,连宗族血亲都能毫不留情地算计,更何况是他这么个外人?他如今已经被袁绍怀疑,再待下去迟早会有杀身之祸!
思绪一定,曹操立刻就要潜出大营,结果他刚将布帘挑开,便被两名卫士拦住了去路:“曹校尉,这是要去哪儿呀?”
曹操问:“你们是谁?”
卫士答:“我们是袁府君的亲卫。奉府君之名,特来护卫曹校尉。”
曹操再一次感受到了袁绍的心思深沉,居然能在他还将其当作知心人的时候就在他身边布下人手,监控他的一举一动。
袁绍,你欺人太甚!
曹操心中腾然而起熊熊怒火,手掌不由自主地按住了腰间的宝剑。他一怒之下——就怒了一下。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没办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大营中有袁绍的大军几千人,而他只有孤身一人。他就算是拔剑而起了,又能怎么样?不过是枉送了性命。
事已至此,曹操也是无法,只得随意敷衍了几句后便退回了营帐中。之后的日子里,曹操也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与袁绍交往,跟着袁绍的大军往雒阳方向进发。
只是双方心里都明白,曹操不过是被软禁了罢了。
随着十八路诸侯在陈留郡集结,众人一直推袁绍为联军盟主。在袁绍的施令之下,大家各自出兵攻打关隘。
其中,以长沙太守孙坚最为骁勇,一连杀败了董卓好几队西凉兵马,众人称赞其为“江东猛虎”。
董卓见联军来势汹汹,人多势众,战力惊人,顿时安全感骤降。他对着地图盘算许久,自忖兵力不足、防守空虚,各处关隘迟早会失守、雒阳可能随时会被攻陷,便询问众人该如何应对。
谋士李儒提出可以迁都长安,董卓觉得很有道理。
蹇硕在旁边听了,趁机道:“雒阳富庶,骤然迁都,必然财货大损,实在可惜。硕有一计,既可以保住雒阳,又可以解相国燃眉之急。”
就像蹇硕说的那样,急匆匆地迁都必然导致巨大的财产损失。董卓虽然不是雒阳的坐地客,可眼见着金灿灿的铜钱黄金归给了别人,心里比杀了自己都还难受。
如今听说蹇硕有妙计,董卓立刻喜上眉梢:“有何妙计?快细细说来。”
蹇硕道:“相国难道忘了,雒阳城外还有一支队伍,兵强马壮。相国和不与之结盟,共同御敌?”
董卓思索片刻,随后大惊:“你是说刘备?”
【作者有话说】
注1:历史上十八路诸侯是分散在三四个地方,分开打董卓的。这里沿用演义设定,将他们都聚集在了陈留郡。
注2:“江东猛虎”是演义设定,正史上没有。
第130章 诛董卓,灭吕布!
董卓睨了蹇硕一眼,面露不悦:“我与刘备早已翻脸,如何能够结盟?此计谋何其荒谬!”
蹇硕忙道:“请太师稍安,待硕一一陈述。刘备奉迎刘辩为帝,太师是知道的。可是,这刘辩又怎么突然出现在了袁绍手里呢?天子移驾这么大的事情,我们与刘备距离这么近,怎么可能一点风声都没听到?太师且细想一想,这其中是不是有许多故事?”
董卓不语:“……”
蹇硕又道:“十八路诸侯联军汹汹而来,猛攻关隘。刘备就在关内,就在雒阳城外,却一没有里应外合,帮助联军叩关;二没有趁虚而入,偷袭我们的队伍。太师且再想一想,这其中是不是有许多门道?”
董卓略一思索,恍然大悟:“你是说,刘辩是被袁绍给强行夺走的,刘备因此和袁绍等人生了嫌隙,不可能合作!”
“正是!”蹇硕笑道,“刘备与袁绍如今已经是撕破脸的敌人了。袁绍一旦入关,必然要灭掉刘备。刘备自己也看出了这一点。他想要与太师联合,却又碍于之前的嫌隙,不好直接开口,这才做出这许多反常的动作向太师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