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村花的自救路[穿书](9)
第二天一早,鸡叫第一遍,天色还青灰着,林莺就起床了。
她挑了没有补丁衣服穿上,又耐心梳了一对小辫子垂在两边耳侧,活脱脱八零初村花一朵。
正想按约定去王丽家蹭她表哥的自行车,才出门就看见王丽陪着她表哥在巷子口等着了。
林莺心下微暖,寒暄几句,便坐上的自行车后座,由王丽表哥载着去了西水镇。
这是她穿越来之后,第一次走出小叶村,抑制不住的小激动。
天色尚早,朝阳擦着地平线,风是清冷的。
清晨的田野静谧安然,枯黄的玉米杆立在田间,远处早有人挎着竹篮,蹲在地头仔细翻找遗落的花生果。
林莺长长呼出口气。
王丽表哥是个话很少的憨厚青年,一声不吭蹬到西水镇,一句多余的话都没问,不知是不是王丽事先交待过的。
他不说话,林莺也很放松,临走塞了颗高粱饴糖给他,表达感谢。
小伙子连推辞的话都不会说,红着脸,抹把汗就骑远了,和王丽倒是很相配的一对儿。
林莺穿过露天站台,挤在人群里买了张票,顺利搭上去东山县的汽车。
这时候的汽车又小又破,车漆剥得七零八落,车窗雾蒙蒙的,还有一扇碎了玻璃,糊了脏兮兮的化肥袋子挡风。
人倒是不少,挤得满满当当,还有鸡鸭笼子,咯咯嘎嘎叫个不停,烟火气十足。
验了票,售票员递个马扎,给她指个地儿,林莺小心坐下,正好在鸡笼子旁,腿都伸不开。
一路上就和一只鲜红冠子的大公鸡大眼瞪小眼,林莺心扑通通的,直觉那只大公鸡随时会扑上来,在她腿上拧一嘴。
还好有笼子。
通东山县的路还是土路,坑坑洼洼,一路颠着,风吹着,下车时,林莺头晕乎乎的,脚都踩不稳了。
靠墙缓了会,又在路边摊买个茶叶蛋吃了,这才感觉好些。
出了车站,她往人多热闹的地方走。
八十年代初,县城也乏陈可述,只是人多些,自行车多些,铺子开得多些,来来往往的人精神气也足些。
林莺问着路,远远观摩了一下东山县知名的化肥厂和纺织厂,看着进出的人脸上带着矜持的骄傲,好像拥有了全世界。
全然不知数年后,他们的世界会变天。
哪怕前景不明,林莺想进这样的厂子工作,也是不可能的,人家不对农村招工。
南下打工潮也要几年以后,眼下估计厂子还没建好呢。
林莺想离开小叶村,路长且阻,哪怕她会弹钢琴,会跳舞蹈,会英语日语,却无用武之地。
而且她也不愿在林家和肖家眼皮子底下动作,不是怕做不成,主要怕前后变化太大的话,不好应付一堆亲戚朋友的关心询问,之前的流言够让她头疼了。
她只想远远离开。
虽然现代社会经常被吐槽没有人情味,但英雄不问出处,有才华尽可施展。
眼下就是各种关系太复杂,条条框框太多,人本身反而被忽略。
林莺就像撞入蜘蛛网的小飞虫,想飞可没那么容易。
绕了一圈,太阳升得老高,她估摸着快中午了,溜达到电影院附近一家国营包子铺。
以前肖伟经常带原主看电影,看完就会在这家包子铺吃饭,包子馅特别鲜,在林莺的记忆里特别鲜明,她也想尝尝。
午饭时间,包子铺人挺多,快坐满了,她要了一屉包子一碗紫菜蛋花汤,跟两个姑娘拼了一桌。
两个姑娘的包子已经上了,她俩一边吃一边聊。
林莺坐在另一侧,抿着茶水,看着窗外的街景,突然就被两个姑娘的聊天内容吸引了注意力。
她们在聊某一部电视剧筹拍,在全国征选演员。
林莺一下子想到亲妈爱看的老版《红楼梦》电视剧,据说是筹备多年,全国征选演员,选上了还要进培训班,合格才有角色演。
那部剧她也看过,虽然画质感人,但拍的真不错,演得也好,几十年的经典,在她穿来前,还没有超越的。
想不到这本《重生八零之代姐出嫁》年代文里竟然也有,不过小说里没有提过,想必是剧情构建的世界仿照现实自我完善出来的。
刚好包子上桌了,热气腾腾的,她收回视线,小口小口地吃包子。
包子是猪肉白菜馅,确实挺好吃,对于吃过正宗杭州小笼包、上海灌汤包、东北大肉包、广州叉烧包的林莺来说,原本是排不上号的,但多日粗茶淡饭,她的胃口也变得包容了。
她品着包子,耳朵紧紧追着两个姑娘聊天。
俩人聊了没几句,又转开话题。
林莺等了会,俩人没再聊回来,又说起百货商店新上的布料,她终于忍不住问,“你们刚才说的是哪部电视剧?”
穿粉上衣的姑娘瞟她一眼,骄傲地说,“《石头记》,清代人写的。你肯定不知道。”
林莺心说,哈利波特你也不知道。
她又问,“怎么征选,去哪报名?”
粉上衣说,“当然要去省城,现场面试。”
旁边默不作声的蓝上衣姑娘认真看了看她,“你这么漂亮,说不定能选上。”
粉上衣语气酸溜溜的,“长得漂亮有什么用,一看就是乡下来的。要会表演会读剧本,她行吗?”
林莺笑了笑,“行不行,你说了也不算。”语气十分平和。
粉上衣瞪大眼,筷子一放,起身就走,“不吃了,倒胃口。”
蓝上衣忙站起来,“不好意思,她人挺好的,就嘴巴不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