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经(184)
谁料姜于却道:“接他干什么?”
郦渊道:“现下齐国乱象已平,可以接公孙回来了……”
姜于笑了,“齐国可不需要第二个齐王!”
郦渊大惊,他抬头看去,“王上,公孙勉才只有几岁……”
“呵,几岁又怎么了?他难道不姓姜吗?”
姜于只是冷笑,现在的她,王袍加身,几个月的磋磨让她褪去了那份闲散和纨绔,脸上只有严酷与敏锐,哪里还有从前的半点烂漫开朗?
郦渊端详她片刻,他明白了,姜于下令搜查公孙勉,根本不是为了接他回宫的!
就在这一刻,他忽然发现,他好像有点不认识自己的这个学生了,昔日伶俐善良的小翁主,似乎已变成了另一个人。
一个人一旦成为了王,她的所思所想都将发生巨变,这恐怕便是王权对人的异化吧。
郦渊的头脑一阵混乱,他在想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人……
就在这时,姜于却发话了:“孤不仅不会让他回来。”她的语气没有一丝温度:“孤还要命人去向鲁公带句话,这个任务,就由相国你去办吧。”
“什么话?”
姜于背过身去,一字一句道:
“就说罪臣晏能欲立姜勉,已被齐君处决,姜勉是齐君的至亲,齐君不忍心处置自己的亲人,那么就请鲁公秘密杀掉他吧——如果,鲁国还想再做我大齐盟国的话。”
后半句话,她的语气充满威胁,她知道,鲁国应该掂量得清利弊的。
郦渊望着王座之上的姜于的背影,惊诧得无以复加。
听听她说了些什么。
好一个“至亲”,好一个“不忍心处置自己的亲人”。可怜那个孩子,说不定还在满心期待着他的好姑母能接他回家呢。
但是现在,事已至此,郦渊已别无选择,他只能叩首,“臣,谨遵王命。”
……
于是,在齐鲁两国的史书中,小公孙姜勉从来没有被仔细记载过,他也从来没有出现在鲁国,他好像人间蒸发一样,永远失踪在了那场齐国的内乱中……
解决完了内政的“心头之患”,姜于开始思考怎么对付楚国的问题了。
众所周知,楚王暴戾且不按照常理行事,更视中原礼仪为粪土,说举兵打过来,就打过来了,这回惹恼了他,齐国肯定没好果子吃。
姜于思来想去,唯今之计,只有联合中原七国共同提防楚国,不如就顺势组建一个同盟,选一个霸主,让整个中原铁板一块,楚国忌惮中原实力,也就不敢随意造次了。
这个方法,不仅对齐国有利,对天下诸国都有利,何妨一试哉?
姜于这么想,也就这么做了。于是齐国的联盟国书迅速发往了鲁、郑、申、陈、蔡、汉。以齐王的名义,召集七国君王会盟,共商拒楚大事!
第091章 刺客
高傒最近渐感疲惫, 倒不是汉王那边又出了什么事情,而是家宅不宁。
自从上回父子俩大吵一架,他便明白, 儿子也有了自己的羽翼,不是那么容易掌控的了。如果换做别人,他会毫不犹豫的拔掉这个不听话的下属, 可是对高封却不能,这是继承他一切的人。
不过眼下,他还没有闲心去想怎么教育儿子, 天下五国都已经接下了齐王于的盟会邀请,汉国也不好不表态了,他当然不希望这些外事干扰到他在内事方面的控制权, 但逆天下大势而为也不是他的作风。
接下国书的第二日,齐国的国礼便送到了, 刘枢准备在朔日大朝会上隆重收下这份礼物,以显示汉国对齐国的重视。
五月初一,朔,数百卿大夫早在寅时末便入宫等候, 卯时, 鱼贯入蕲年殿,叩拜,奏事,汉王听政。在这种场合,官员奏事之时不用口语,而是大声朗读奏章。
奏事毕, 便是朝贺阶段。这一阶段并非每次大朝会都有,只有遇到特殊节日, 如正旦、冬至、君王诞辰或者接待外国使团等等,才要多出这一环节。
齐国使者被一传一传的宣上殿来,汉王亲自接受了齐使的参拜和朝贺。
齐使步入蕲年殿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怎么泱泱齐国派来送国礼的只有四个人?
刘枢也觉怪异,但并未多言,只是道:“汉齐交好,此次七国盟会,寡人必亲往。”
“谢王上!”为首的那名使官上前道:“寡君特备三样国礼,以赠王上。”随后让开一步,只见他后面三人每人捧一木匣。
“何礼?”刘枢问。
使官拍拍手,三人依次打开匣子。第一个匣子打开来,是一枚精致小巧的白色方鼎。
“这是……白玉鼎?”刘枢问。
那使臣笑道:“此乃精盐宝鼎。”
“盐鼎?”刘枢奇道。
众所周知,齐国是产盐大国,别国的食盐都是棕色的粗盐,唯有齐国产的海盐雪白莹亮,细如粉末,如雪花一般纯净,不含杂质,向来是流通各国的奢侈之物。
使臣朝上一拜,道:“此鼎乃我国特产精盐所制,鼎上刻有铭文,寓意汉齐两国友谊长存,祝愿王上社稷如宝鼎般昌盛永固!”
“善。”刘枢颔首,赏赐了那捧匣子的从官,眼睛移到下一个匣子上去。
第二个匣子被打开,但见一个黄金盘子里呈着一颗鸡蛋大小的黄珠子。
“此乃东海海明珠。”使臣说道。
刘枢笑道:“古书云,明珠生于东海,晶莹剔透,色如月华,怎么你这珠子却是黄色的?”
使臣不慌不忙道:“请允许臣等亲手拿与王上,一看便知。”
此话一出,原本安静整饬的朝堂出现一阵不安的骚动……王上的身侧,哪是他人能够轻易近得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