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经(195)
(【注】改编自《诗经·载驰》)
她这话是说:我孤独的走在茫茫原野之上,看到茂盛的麦子,想要去找大国帮忙,可却无依无靠,有谁能够明白此等困境?各位君子,请你们不要责备于我,当此之时,不如同我一道吧。
听她这样说,六国国君的脸色都变得凝重,姜于所说的困境,自然就是指“楚患”了。
姜于也通过这段话率先点出了盟会的主题:联合抗楚!
齐国的礼赞官郦渊向台下宣布了演奏的篇目:“齐乐府,奏《大国》之乐!”
伴随着齐国乐师们的演奏和讴歌,也给各国国君一个思考缓冲的时机,虽然他们早在来之前便已经想好了策略,但是具体怎么随机应变的讲出来,也是需要认真斟酌的。
这首《大国》也真是选得妙,一方面道出了楚患严峻的事实,在坐的那几个小国平日里没少被楚国欺负掠夺,若无大国庇佑,他们很难过好;另一方面又突出了齐国的大国意愿,给盟会的走向定了个调子。
(【注】本文关于诗赋外交的内容也参考了相关文献,详情见作话)
第095章 鄄城之盟(2)(二更)
待齐国这首《大国》奏毕, 申国国君便率先站出来,表示支持,他的礼赞官也叫申国的乐队唱奏了一曲表达投桃报李之情的《木瓜》: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注】引用自《诗经·木瓜》)
申国一表态,陈国国君也坐不住了,赶紧出来表态, 毕竟它也毗邻楚国,如果有个大国能庇佑自己,那再好不过。
于是襄台下又是一阵诵之, 歌之,弦之, 舞之,琴瑟以播之,笙箫以传之……
陈国以超高的音乐水平闻名天下,一曲奏毕, 人人如听仙乐, 赞不绝口,陈国国君也脸上增辉。
等陈国表完态,蔡国便站了出来,总是仰着脑袋走路的蔡国国君对任何事都抱有怀疑态度,他摸不准齐国的诚意如何,会不会只是赚个吆喝, 根本不出力呢?
况且,蔡国虽然也是小国, 但并不与楚国接壤,真要发生什么战事,一时半会儿也烧不到他的国土上来,他真的有必要倾力投靠齐国吗?
于是蔡国选取了一首意义相对保守一点的《采薇》演奏出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这个要表达的意思就没有申国和陈国那么热烈了,蔡国选择这首诗,是在告诉齐王于:既然你们都那么说了,那我也就跟着你们一同奔波吧!像齐国这样的君子大国,可不要诓骗我们小小的蔡国呀。
齐王于当然听得出来这层意思,她心里作何感想不得而知,脸上始终挂着款款的笑意,举起酒樽,邀大家共饮一杯。
到此,还有汉、郑、鲁三个大国没有表态。
这三国中,汉国的态度无疑是最重要的,因为汉国乃“边隅之要害,中原之藩篱”,凭一国之军力,抵御狁方不犯中原,在天下诸国中,汉国也许是最不活跃的,但它肯定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在来到鄄城前,郦渊便已经提醒过齐王于,最好早早确定汉国的态度,这关系着夹在汉齐之间的郑国的决策,也关系着鲁国会不会继续乖乖依附于齐国。
当今天下大势,齐国综合国力最盛,而汉国军力最强,郧国地处偏远,不掺和中原诸国的政事,也不参与盟会。齐王于想做联合七国的领头人,必须要稳住汉国的情绪。
齐王于又站了起来,看向汉王枢的方向,目光却不由自主落在了郦壬臣身上,不禁暗自喟然,经过方才两轮礼赞,使她明白郦壬臣已经完完全全成为了汉臣,与齐国没有一点关系了。
姜于端起酒壶,单独敬向汉王,前为寿曰:“有酒如渑,有腴如陵。孤亦中此,与君复兴!”
(【注】引用自《左传·昭公十二年》)
这话是说:今日盟会的美酒如蒸馏的一样甘醇,山珍海味像山陵一样堆积,我愿意与您一同主持天下的兴盛。
寿毕,郦渊选了首诗歌,叫台下乐府弹奏起来,齐王的意思,很显然是以退为进,表达出想和汉王枢一同担任盟会首领的愿望,问对方意下如何。
刘枢的眼中闪过一道微妙的光,这下子,是逼她不得不回应了。没想到齐王于如此急切要确认这件事,不知道齐国究竟欠了楚国什么,以至于姜于这般忐忑?
她饮下姜于祝寿的酒,等歌舞止歇,便也举樽回敬道:
“沔彼栎水,朝宗于海。共武之服,以定邦国。”
(【注】引用自《诗经·栎水》)
这前句是说:那满满的栎水啊,都向东朝拜于大海——仅仅前两句就已经鲜明表达出汉国乐意像水流归海一样侍奉齐国为盟主的态度。汉国并不打算和齐国一起担任领头人,只做追随者便好。
姜于惊讶万分,她没料到汉王枢竟然这么干脆又好说话。
但刘枢后句话的意思又很玩味了——可惜我国一直致力于武力之事(指抵御狁方),以此来安定天下。
这话的潜台词是汉国无暇再顾及出兵楚国了。
总体理解下来意思便是:态度给够,但一毛不拔。
洪亮的汉国乐声响起,齐王于趁机仔细思索着是否该更进一步,叫汉国多履行点任务。但她还没想好,就听到汉乐府的音乐里带着一丝杀气,这才惊觉这是一首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