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了个小福星后,全家旺疯了(527)
这规矩让孙春雪直咋舌。
“读书人辛苦那么多年,为着一时疏漏,就让人前功尽弃,这也太严苛了。”
冯氏却正色道,“啥叫一时疏漏?科考是关乎自己前途命运的大事,早就三令五申,不许携带字的东西进去,可那考生却连这个都忘,可见他对自己的前途也不用心,怪不得旁人。”
两个儿媳都受教关,不住点着头。
是啊,科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若是不打起万分精神,那么自然要被挤下去。
终于,众人把考袋再三检查,确定无误后,早饭这时候也上桌了。
李七巧特地做了一桌最清淡的,对丰景的肠胃好,方便他轻身上考场。
每人一大碗碧菜粥,再配上一个煎鸡蛋,填饱肚子就行了。
看着时辰快到了,全家立马齐上阵,一起护送着丰景,朝着贡院赶去。
丰景嘴上说是无妨,但呼吸却急促起来,可见他还是紧张的。
小糯宝穿得大红大紫,一路上牵着四哥的手,安抚道,“四锅锅你别担心,只管放手去考,好运自然会站在你身边哒~”
妹妹奶里奶气的小声音,像是一针强心剂,稳住了丰景杂乱的心绪。
他用力点头,“四哥会好好考的,得给你把金饼争回来一块。”
小糯宝眼睛骨碌碌地转着,已经在琢磨,那金饼是用珍珠串好,戴在胸前做璎珞。
还是挂在腰间,做一只金灿灿的禁步。
就这样,众人一路把丰景,送到贡院门口。
这会子,周围早就站满了小学子们,一个个稚嫩的小脸上,满是紧张和期待。
待贡院里响起锣声,考生们听了召唤,赶忙和家人告别,跑过去排队入院。
小科考持续了三日。
众人虽是做足准备,但还是有意想不到之事。
今年用了新规,学子们不进大考场,而是采取了考棚制。
所谓考棚,就是一个极其狭小的棚屋,三面有遮挡,另一面不设门。
每人分得一个,里头只有张半人长的木榻,一张桌子,再配一个夜壶。
三天两夜,不管是吃喝拉撒,考生们全要在自己的棚里解决,一旦出去,即为结束考试。
这样算是能最大限度,防着徇私舞弊了。
可夏日闷热,考棚又太狭窄,夜里躺下连腿都伸不开,简直堪比坐牢。
小学子们不比大人,忍耐力本来就差。
何况其中还有不少,都是达官贵族的子孙,不到十来岁的年纪,哪里吃得这苦。
于是才刚第一日,礼部尚书裴老的孙子,就头一个受不了,说这里蚊虫太多,无论如何都要出去。
接下来陆陆续续,又有几个贵家子,不是中暑就是大哭,只好提前结束了考试。
其中兵部侍郎的幼子,最是夸张。
考到一半,就怒骂旁边考棚的孩子夜壶有味,非要考官点根熏香来。
考官懒得搭理,结果这孩子就只能捏住鼻子,不敢喘气,最后活活把自己憋晕了……
姜家人听说此事,觉得离谱,但也都为丰景捏了把汗。
好在丰景性子稳成,身边好几个学子都扛不住了,他却连眼皮子都没抬一下,丝毫不受影响。
三日可算熬过,等丰景回到家时,脸上明显瘦了一圈。
“都说苦夏难熬,要我看,考棚的苦夏才是难熬之最,看给老四累的。”冯氏心疼极了,不停摸着丰景脑袋。
丰景却是笑出白牙,哄着冯氏道,“没事儿的娘,这可是头一回用考棚制,就被我们赶上了,不知道多少读书人还羡慕呢,我也算是早早圆梦了。”
小糯宝眯起笑眼,围着四哥蹦蹦跳跳。
进趟贡院考棚算啥。
等哥哥中了榜,那才叫真正的圆梦呢。
小科考涉及学子众多,试卷批阅得也慢。
过了十日的光景,放榜的这一天可算是到了!
吃过早饭,小糯宝不等大人们忙利索,就先拉着丰苗,迫不及待要上街看榜!
第445章 虚惊一场
“五锅锅,咱俩先去!”
“阿黎叔叔说过,放榜时人肯定多,去晚就抢不上位置了。”小糯宝拍着小巴掌直催。
丰苗就是妹妹的尾巴,一听妹妹召唤,他屁颠屁颠就跑过来。
“好,那咱俩走,去给四哥当先头兵!”丰苗笑出豁牙,这便牵住妹妹。
两个孩子动作快,话音才落,就像俩风火轮似的跑没影了。
冯氏忙让郑嬷嬷带上小厮,快跟在后头护着,可别叫人给拐跑了。
这会儿李七巧放下桂花油,摸了摸发髻,“娘,咱们洗漱完了,饭也吃过了,就一起上街瞧瞧吧。”
冯氏从早起就为此紧张,但又不好意思显露,只能假装很忙,“哎呀,娘昨个儿买了块腊肉,挂在了后边葡萄架上,听说晌午能下雨,可得收起来才能出门啊。”
看出娘在故意遮掩,李七巧抿嘴笑笑,没有戳穿她。
这时,丰景也在屋里硬挺着,紧张得不停转笔杆子。
他当然也想快去看榜。
可又怕考得不好,会让家里失望。
索性就把屁股粘在凳子上,一时半会儿是不想出屋了。
另外一边,贡院的西墙上,一张红通通的大榜,已经被浆糊贴了上去。
“大家快看,放榜了放榜了!”
人群大喊一声,众人都呼啦啦的,一下子围了上去。
小糯宝活蹦乱跳赶到时,榜前早就没了位置,挤满了大人和小学子们。
丰苗二话不说,蹲下来就喊,“妹妹,快骑我肩膀上,我抬着你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