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了个小福星后,全家旺疯了(909)
那二人有些局促,搓着手道,“想当初,我们莱城沦陷,百姓们都快没有活路了,要不是公主赐福,让我们的地里都长出菜、果来,我们哪里能有今天这好日子。”
“对啊,所以我们就想着了,这份恩情,大过生身父母,所以我们至死也不敢忘。”
“今年地里又丰收了,我们就想着给公主弄些特产,虽不知您能不能看得上,但都是我们的一份心意。”其中一个妇人脸红道。
看着他们二人如此质朴,小糯宝的心头也热乎极了。
她帮助过很多人,也从不是挟恩图报之人。
但是眼下,看到莱城百姓如此惦记着自己,小糯宝还是忍不住感动和高兴。
或许,助人的意义,就是如此吧。
有权者多施惠,得助者不忘恩,这样的人间才叫圆满呢。
小糯宝微微湿了眼眶,拍拍他们二人的大手,这就用力说道,“你们的心意,本公主收下了,你们带的特产,我也要大口地吃,走,你们随我一同去庄子上。”
从莱城来的这二人,一个叫大刘,另一个是大刘婶子。
很快,冯氏他们得了消息,都一起前往小柳庄,陪着闺女接待莱城百姓。
莱城此处胶东,不仅地大物博,而且还靠着海边,海货也丰盛极了。
大刘两口子带了好些蚬子干、大虾米、干紫菜,光是这些有整整一麻袋子。
姜家当然是吃不完的。
于是小柳庄的百姓们,当然也有口福了。
小糯宝留下了一小半,要慢慢享用莱城百姓的心意。
余下的就交给大文和小武,让他俩按着每家的人头,分给大伙。
众人站在大文家门口,抱着一个木盆,看着里面满满当当,全是从前没咋吃过的特产,一个个脸都笑开花了。
李七巧抓起一把蚬子干,放在鼻子下面闻了闻,也不由露出喜色,“这种一看就是趁蚬子新鲜时,把肉剖出来,然后晾晒成干的,等着煮馄饨或者熬汤时,放上一把,别提有多鲜溜了。”
冯氏看得出,这前来的大刘两口子都是庄户人,便和他们多唠了几句。
想到莱城可是闺女的封地。
于是她打算拿出些波斯萝卜种子,还有碧梗米种子,想让大刘两口子带回莱城去种,毕竟这两样,可都是能卖上价的。
不过,出乎冯氏意料的是,大刘婶子一听,竟就给回绝了。
“多谢姜老夫人的美意了,不过我们来年,啥粮食、菜果都不打算种,大伙早都商量好了,就种扶桑棉花!”大刘婶子笑得一脸期待。
种棉花?
冯氏不由疑惑。
要知道,北地和胶东一带,基本都以种粮为主,少有种植此物的。
于是她忍不住问道,“咱的土质怕是也不适合吧,你们怎的就想种棉花了?”
大刘婶子一听,这就激动地拉开话匣子,“难道您还没听说吗,今年棉花价格大涨啊,好多小贩抢着收,斤价照着往年,都翻了五番了。”
“是啊,也不知咋的,前阵子突然就掀起这棉花热了。”
“听说来年定还要再涨呢,您说,这不是送上门的钱路吗,所以别说是我们莱城了,整个胶东一片,农户们都说好了,来年地里一亩粮食不留,全腾出来种棉花!”一旁的大刘,也憨憨笑着道。
第738章 反常
一亩粮食都不种?
就只种棉花?
冯氏听了不由咂舌,眼睛也睁大了些,“地里不种庄稼,那来年你们吃什么,棉花再好也不能当饭啊。”
姜丰年正在和大文说事儿呢,一听也忍不住回头。
“啊?这么轻易就换种?可要是明年棉花减产,又或者你们的地根本长不出棉花,又要咋办。”
毕竟,农户都是靠地吃饭。
一年到头,全指着田里那点东西呢。
所以一般认准了某样作物,就没有轻易换种的,不然一旦出点岔子,一年的心血没了不说,来年可就只能喝西北风了。
不过,大刘婶子却笑得更欢实,“这个您就放心吧。”
“前阵子,已经有棉花贩子来我们庄看过了,连定金都给我们付了,只要我们来年保种棉花,就算遇上天灾和减产,他们照样会按亩产两番的价钱,给我们算钱的。”
至于来年吃啥,他们就更不担心了。
大刘黝黑的双手互相搓着,腼腆回道,“今年我们庄上有个弹棉花的,就是靠着家里那点存货,都盖上大房了。我们都想好了,只要种这个能挣上钱,银子揣在兜里,到时候啥粮食我们不都买得起。”
冯氏听罢,心底疑虑更深,忍不住看了一眼丰年。
种地三十多年了,她可从没听过,有整个城的农户集体换种的事。
再说,还有贩子来付定金?
这便更闻所未闻了。
这才刚过秋收,就算棉花再好卖,来年是啥行情还不一定,怎的就敢在今年打包票?
不过,看着大刘两口子说起棉花,那一脸干劲十足的样儿,冯氏也不好轻易来泼冷水。
于是她想了想,这便道,“先不说这些了,时辰也不早了,你们进一趟京可不容易,这庄子是公主的私产,要不就在这儿多住两天,你们看可好?”
把这二人多留几日,之后还能找个机会,再细问问棉花的事。
大刘两口子一听是公主恩典,当然求之不得,笑得脸蛋都更红了。
“那就多谢老夫人了,这庄子上有您家的地吧,那我们两口子说什么,也得帮着干点活,回去后也好告诉乡亲们,我俩给公主尽忠了。”大刘婶子高兴得直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