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离朕皇陵远亿点(267)+番外

作者: 蝴蝶公爵 阅读记录

姬循雅接过书信,道:“柳大人一路辛劳,我已命人备好宴席,为大人接风洗尘。”

柳漱寒见惯了姬循雅在朝堂上种种放肆举止,虽然皇帝后来说是请将军与他一道做戏,用以惑敌,但听他说了几句场面话,难免生出了种受宠若惊之感,忙道:“多谢将军厚意。”

“只是我尚有军务,少陪大人,请大人见谅。”

柳漱寒笑道:“岂敢岂敢,国事为重,将军请自便。”

送走柳漱寒,姬循雅并没有立刻看信,而是如他所说,处理公务。

先前赵郢派军出关迎战,是断定姬循雅率军千里奔袭而来,必然人困马乏,士气低落,想一举伐之,长驱直入。

不料大败一场,仓皇率军逃回关内,据守牢关不出。

姬循雅带兵在外,先前又曾出兵“勤王”,皇帝对他的信任到底有多少,此次出兵,究竟是皇帝主动委派,还是被迫亦难明,但即便皇帝真疯了,会信任这么个乱臣贼子,长期僵持,粮草辎重白白消耗,朝廷也定然不满。

原本该是如此。

姬循雅目光往赵珩的书信上一瞥。

纸封平平无奇,看不出用了心思,他方才接过时就用手捻了捻,发现很薄,最多不过两三张纸。

姬循雅收回视线,将今日的奏报一一看过批示。

英王军首战失利,还是在有关可守,又不曾长途行军的情况下战败,对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

屏婺坚固,且有天险为依托,姬循雅不率军强攻,而是以兵包围关隘。

虽围,但围得并不十分紧密,而是恰好留出了几条可供逃跑的小道。

时有逃兵偷偷出关,姬循雅亦不派人追赶。

且每日包围圈都缩小一些,任谁也不知,明日姬循雅究竟是会网开一面,还是严令围城,因而近几日出逃的兵士越来越多。

姬循雅扫过哨探送来的文书,见其上写着:贼军首震怒,下令严惩抓住的逃兵,并命长官严加监视手下兵丁,若有逃兵,上峰亦要受罚,忍不住冷嗤一声。

先前若非国库太过空虚,皇帝与他岂会若能英王存于至今。

待看完全部,天色已暗。

姬循雅这才放下笔,伸手去拿信。

他以小刀沿封口仔细地裁开纸封,展开书信一关。

看到第一行字,姬循雅的眉头就微拧。

笔迹显然是赵珩的笔迹,无旁人代劳,只不过写着:将军亲启。

将军是谁?谁是将军?

朝中又不止他姬循雅一个将军。

赵珩先赞他能征善战,文韬武略,首战告捷,甚慰朕心,如是种种溢美之词竟写了小半页。

姬循雅暗道他旧病又犯,但凡谁对了赵珩的心意,皇帝陛下素来不吝惜甜言蜜语,眉头皱得更深,只不过……就算大都是假话,也该有十中之一是真的,念及此,他神色稍霁。

后面则是交代了国事,道这么久才来信是因为抚北王终于表态,自己与贼臣势不两立,定要截断其在北澄境内的粮道,以报圣上,以安万民。

皇帝陛下评价:见风使舵,还表现得如此明显。

不过抚北王到底是赵珩亲娘那一脉,赵珩就算真怒,只会换一个抚北王,而不会拿北澄如何。

果不其然,赵珩道朕已令抚北王送冲龄子弟入京。

既然现任抚北王他不满意,自然要换。

虽是公务,但姬循雅仿佛看见了赵珩在自己面前娓娓道来的模样,忍不住微微扬唇。

除此之外大事不多,只些琐碎小事。

赵珩在信中道神卫司领兵闯宫谋反,现在都已伏诛。

姬循雅心绪起伏不大,毕竟在赵珩面前宫变,未免过于可笑了,只是有些烦躁他们倒会挑时候,待他出京才敢动兵,倒要劳动皇帝陛下亲自下令诛杀。

赵珩又劝他勿要太过辛劳,虽则——朕自知,朕说了你只会当耳旁风。

但朕还是要说。

姬循雅为之一笑。

倘赵珩在他面前,他该将这话原封不动地还给赵珩。

然而赵珩不在。

姬循雅有些烦躁。

再往下看,见赵珩道可叹国事繁忙,朕不可轻易离京,未能与将军并肩,一览将军银甲戎装之风姿。

姬循雅目光陡然软了,正欲往下看,却见之后乃是空白一片。

没了?

竟只有这几个字?

他递与赵珩的书信可是厚厚一沓,虽是军报,但也是他一字字写的,不料赵珩回信,竟只有两页纸。

又或者,赵珩是在气恼自己没给他写家信?

可,赵珩分明厌恶至极旁人公私不分,贻误公事。

姬循雅先前出征时已惹恼了皇帝一回,难得吸取教训。

他微微垂眼。

不知是自己多虑赵珩并无此意,还是当真如他所想那般皇帝恼他不写信。

目光不经意地落到书信边角,在他先前以为是墨渍的位置,他目光一顿,旋即细细看去。

赵珩用的大约是鼠须笔,似是玩笑,又极郑重其事地写道:朕亦思卿。

第125章 正文完结

赵珩再度收到军报, 是在二十日后。

依旧是厚厚一沓,极详细地道明了近日战况,言及抚北王切断粮道对英王打击极大, 逃兵人数与日俱增, 可见其粮食短缺, 士气低落,决战或近在眼前。

赵珩对此只批复:卿尽可自决。

战场瞬息万变,除非身在其中,不若最好,莫要干涉将帅于军事上的决策。

待看完,赵珩即令兵部官员传阅。

“陛下。”

看了小半刻, 梁声忽开口。

赵珩看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