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夫人的荣华富贵(104)
宋书生说:“听说老大夫早年开了医馆,还有徒弟,也打算把医馆传给徒弟。结果那徒弟猪油蒙了心,与药材商勾搭上了,进药材时专门挑次的少花钱,自己把银子昧下。如果是药性不够也就罢了,里面更是有几味假药。老大夫因此治死了人。”
“啊?”
“老大夫后来把医馆卖了,全赔给死者家属和买到假药次药的人。至于那徒弟,有说逃去了外地,有说已经被人打死了,反正这些年街坊邻居再也没有见过那人。”
老大夫没了医馆,只能搬到吉祥街后巷,这里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胜在房租实在低廉。他虽然还会给人看病,但基本不再收钱。病人得了他的好,有感恩的会送点米面鸡蛋过来,再加上老大夫手里应该还有一点点存银,这些年就这么活过来了。
只是他后来又养了一位孤女,手里就算有银子,应该都花得差不多了。
“既然这样……我现在就请府里的管事去吉祥街后巷一趟,要是你说的这位女子果然识得药材又懂炮制,我们立马就招了她,还能预支薪银给她,先给老大夫看病。不过,还得等庄子上的技堂建好了,她才能入职。建房子需要时间呢。”詹木舒说。
说着,他赶紧请了管事,又叫人去荣喜堂把这事说给太夫人听。他偷摸着吩咐管事,就算那孤女的本事一般,不到入职的标准,也先借银子给她,帮她渡过难关。
管事领命去了。不多时,去万商面前汇报此事的人回来,回话道:“太夫人说了哪怕不是为了技堂招师傅,只是日行一善,这也是该做的。太夫人说三爷纯善呢。”
詹木舒立马脸红了。哎,母亲最喜欢夸他了,他早该想到的,早知道就不叫人当着宋兄的面回话了。母亲夸他的话就这样被宋兄听去,真是怪不好意思的。
这日傍晚,待宋书生回到家里,正听见舅舅舅母说起后巷的事。
他们说老大夫遇到贵人了如何如何,街坊邻居们都猜测是老大夫年轻时医治过的谁,如今发达了得知恩人病重,所以特意来送银子的。又说,那商户大张旗鼓地请了媒人来,两边正好撞上,结果不知道贵人说了什么,商户一行人灰溜溜的走了。
“真是好人有好报啊。”舅母说。她对免费给穷人看病的老大夫很有好感。
宋书生笑着说:“你们都猜错啦,是安信侯府派了人过来。”
“什么?难道老大夫还救治过侯府里的谁?”舅舅问。
“并不是……”宋书生摇摇头,把在安信侯府中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
舅舅忍不住想,如果她们当年能遇到一位像安信侯太夫人这样的好心人,是不是就不用假扮男人,直接以女人身份投奔过去,就能在乱世里活下来了?可她们没什么本事,不会绣花,不会织布,不会认药材……总不能说,让孟小女教人弹琵琶吧?
这一想,难免就又有些泄气。
宋书生却好似无意地说:“我还听说了,技堂里会教人识字,但只是教一些基础的字,不用教四书五经。毕竟去技堂学习的,又不是为了考科举,只求日后能看得懂契书,进城看得懂招牌告示,这就够了。真有学得特别好的,才会送去正经学堂。”
舅舅眼睛一亮。若只是简简单单地教人识字,那她能教啊!
所以,当年若是能遇到太夫人就好了。
为何就没遇到呢。
第56章
詹木舒之所以把招师傅的标准说给宋书生听, 一个是因为正好被看到那份招师傅清单,另一个是因为他觉得宋书生的生活更贴近市井,说不得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果不其然, 宋书生这不就推荐了一个能教人识药材的女大夫吗?
同时, 詹木舒其实也是在试探宋书生。
他自认和宋书生一见如故,正好借此验证两人在某些事上出自本心的看法——既然是出自本心的看法, 说明是难以被别人说服并且为之做出改变的——如果看法一致,那就能放心地继续交往下去;如果看法不一致,那或许就不能有更深的交情了。
让詹木舒觉得非常满意的是, 宋书生果然没有说出那种“女子头发长见识短、能教人什么技艺”、“女人多了,是非就多了,还是请男师傅更靠谱”这一类的充满偏见的高高在上的话。他甚至还推荐了后巷那个女大夫, 足以证明他内心是尊重女子的。
对于詹木舒及大多数侯府内的人而言, 开设技堂并不是一件需要保密的事情。因为他们办的这个事情,往大了说是继承先侯爷的遗志, 都是为了让庄子上的老兵生活得更好, 只不过万商把这个“好”的对象进一步扩充到了老兵的妻女和周边的穷苦百姓。这个行为是无可指摘的。因此, 他们虽然不会去大力宣扬,但也不会有意紧瞒。
至于侯府里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事,比如万商曾算计了陈家、插手了木家过继一事, 詹木舒哪怕对宋书生再有好感, 再是把人引为知己,也不可能会对他说这些。
詹木舒是有分寸的。
送宋书生离开时,詹木舒还说:“传授技艺的师傅也不局限单子上列的那些, 我想只要有一技之长, 且这个一技之长能用于谋生,应当都是符合标准的。宋兄可以注意下, 看还没有合适的人选推荐……”他有些惭愧,因为他自己的生活离着百姓们有些远。
但詹木舒又想,他现在意识到这点还不算晚。等出了孝,他要常去市井田野里走一走、看一看。
于是宋书生这会儿和舅舅舅母聊天时就说:“我白日需要去学堂里,对后巷那些人谈不上熟识。不知道后巷里是不是还藏着这样的人才,能被引荐去侯府技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