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神通鉴(5)
当是时,易裳的甲胄染了血,鬓角旁的一缕发丝拂过她冷峻的脸颊,带起血腥味。
凌淮之忍不住上前一步,“殿下,我心悦你!”
所以...他的喉结滚了滚,剩下的话被她清亮漠然的眼神吞没。
所以能不能跟我回都,我给你一个安稳的家。
易裳撇了他一眼,大步走向书房,身后将领跟随。
将领们莫名地看了看这“小白脸”,摇摇头,不再理会。
易裳和将领们围着地形图,重新排兵布阵,就在一个时辰前,他们的粮草部队被夷狄部落劫了,后来又在东南小道上打了场遭遇战。
最近夷狄部落的小动作太多了,恐怕要有战事发生。
讨论毕,一名将领调侃道,“皇城那位为了让您回去,都使出美人计了,真是有意思啊哈哈哈。”
“嘿,就那样的小白脸哪配得上咱们将军。”
有人摸了把胡子,“举案齐眉.儿孙满堂,老夫倒是羡慕至极。”
气氛为之一静。
易裳不动如山,“国难当头,其他不足一提。”
“将军说得是。”
将领们安心了,纷纷告退。
“我就说嘛,将军怎会弃我们而去。”
“也不怪我担心,女子总是耽于稳定,安于一日三餐,若将军一时倦了忽然要回去嫁人,这边疆该如何?”
众人对于徘徊在月牙门口的凌淮之愈加没有好颜色,一个男的,就知道儿女情长.诗词歌赋,跟兔爷似的,一点也拎不清。
梅一池一直隐身跟在易裳身边,这会儿若有似无地感叹,“他对你倒是真心的,舍不得你受苦。”
易裳一时没反应过来他说的是谁,等反应过来了,更没什么感觉,“早闻右丞之子是个有才德的,事实证明世人之言总有偏差。”
若说之前她对凌淮之的印象停留在右丞之子身上,现在却不由多了几分轻看。
凌淮之一路从皇城到息烽,狼狈满身,他经历了这个时代的残忍,但是一月余,他不问百姓的流离,不问夷狄的争端,一心要将她带回都,甚至跑去厨房做菜调羹讨好她,真不知该说他心大,还是漠视时事。
“难道你不该感动么?”梅一池觉得人类真复杂。
“我感动什么?”莫名其妙。
梅一池郑重地从怀里掏出一话本,“我观之中故事,每当出现‘许你一生安稳’.‘避免你颠沛流离’等字眼时,女主人公便会怦然心动,找到终身归宿,我以为这是男女情事的关键。”
易裳抽了下嘴角,看他理所当然的模样,不免有几分叹息,好好一朵花,怎的这么快就跑偏了呢。
她将话本丢了,语重心长道,“小说故事都是骗人的,不要轻信。”
“你想体味下世俗?”
梅一池点点头。
他没能将易裳带回弧昊山,很是挫败,对世俗多了几分好奇,便想多了解点。
易裳若有所思,“看再多还不如自己亲身体会一遍。”
她道,“我借你一身份如何?”
“嗯?”
“你不是说凌淮之对我是真心的么,不如你扮成我和他一道回去,体会下他的真心,反正我不认识他,你也不认识他。”
这主意很荒诞,但梅一池不是世俗人,想法自然不同,竟认真地考虑了起来。
“可行,不过...”梅一池心思通透,“如此你便是欠了我一人情。”
“欠罢欠罢,你什么时候想要了就来拿回去。”易裳大笑。
梅一池感到了一丝惆怅,“你还有什么愿望么,既然要欠,就多欠几个罢。”
易裳想了想,“我所愿,自己能实现,我不能实现的,你也于事无补。”
她按了下眉心,语气忽有些沉重,斟酌道,“若有一日殷朝国破,而你恰好在,就带走我那侄儿罢,给易家留一丝血脉。”
第4章 李重华
孺子阁聚贤良文士,教大臣之子,实际上是为了给湛长风培养班底,所以每天下午她都会抽一个时辰去孺子阁和一众大臣之子一起听课,交流感情。
这日孺子阁又来了一人,九岁孩童眼神纯净,故作镇静地给师长施礼,与同窗问好,气氛怡然。
及下午湛长风过来,在一众人拜见后,他越众而出,“李瑁之子李重华,叩见太子殿下。”
李重华,安国公幼子,也是李云秋的侄儿。
湛长风不轻不重地关心了几句,坐下听讲。孺子阁的进度与她而言太慢了,学的也不是一个档次的东西,权当作从经纶殿繁重的课业中解脱出来休息了。
落日余晖渡上窗柩的边,昏黄。
先生交代了些课业,朝湛长风弯腰示敬,湛长风同众学子立起,垂手低头恭送先生。
“殿下,别着凉了。”
兜转大半年又是冬天,总管展开银狐提花的披风裹上她的肩头,“夫人请您去永秀宫用膳。”
湛长风住东宫未央,李云秋并未与她住一道,而是以太子生母身份居永秀宫。
永秀宫也来人了,请了刚踏出门的李重华。
总管躬身询问,“殿下可与李公子一同去?”
李重华看过来,竟有点眼巴巴的可怜味。
“孤还有事,到了晚膳时辰再去。”湛长风从总管和李重华的脸上觑过,上了软轿。
藏经阁载了殷朝八百年的历史.神州大地三千年的文明,乃国之重地。
除了老皇帝和她,再无人能翻阅其中古典书籍。
她孤身走进阁中,接连屋顶的书架木柜遮挡了窗户,偶尔漏进几束光,里面飘着尘埃。
空气中满是纸页特有的陈旧墨香,上万典籍如同浩瀚烟海包围着她,叫人自觉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