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秦始皇朝臣听到心声后(228)
嬴政有些惊喜。
乡野之中,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农家子弟,往往一生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土里刨食。
这萧何出身于普通黔首之家,却能躬耕读书,甚至还能帮县中的主吏掾做事,一听便极为不凡。
赵瑶君也满意得很。
嬴政十分欣赏萧何,让人奉上茶水、点心给他,和煦询问:“萧君心存大志,既能安心躬耕苦读,又能解民之忧,果真是乡野之中的大才!不知君可读过《秦律》?”
“《秦律》臣大略读过。”
萧何最早所读的书,便是各国的律书。秦国以《秦律》治国,他早已经把这本律书读得滚瓜烂熟,竹简上的字迹因为时常被他抚摸,早已有些模糊不清。
他弄不到第二本《秦律》,但好在,他已经将内容记载脑中,分毫不差。
嬴政便与萧何谈起律书。
嬴政:“我大秦律的《金布律》中规定,官府运输物品,官员会以文书录下出账日子,接收物品之人,则也计入收物日子。官府要估计地域距离,若是路途遥远,所到物品约莫到第二年才能收到,则此物资计入第二年账册。”
赵瑶君在一旁静听。
嬴政:“如今我大秦国土增加南郡、邯郸、巨鹿,土地辽阔,且官员有些冗杂。官员之中尸位素餐,贪污朝廷之物的胆大包天者,渐渐也多了起来。”
“若是某岁天大旱,蝗虫之灾横行,天下饥荒。假若寡人欲开仓济民,可寡人又担忧路上官员贪墨互瞒,弄虚作假,导致后续救灾不利。萧君可有法,令粮仓之粮顺利送到黔首手中?”
之前听闻瑶君说,此人擅长统筹后方,长于把控大局,料理内务之事,他试试是否当真
萧何也没想到,自己名为入秦做质子,实则是被秦王问政。
虽不知秦王问他本没有发生的灾情如何赈灾有何意义,但世间做官的,不贪婪的本是极少数。
做官的,他们普遍都是小事小贪,大事大贪,赈灾粮、赈灾钱更是其中贪得不能再贪的了。
赈灾粮食,其中可以做的手段就实在太多了,贪起来收获也大。官员还能让府库正常做账,做账时账册时间、数量都对得上,保证日后查起来账册没有问题。
可实际上赈灾粮中途调包、以坏冲好,霉变粮食、沙子、石头等调换赈灾粮,他也不是没见过。
官官勾结相互,吃拿卡要,吞粮食做假账。地方上的贪官污吏,他们还会无本屯赈灾粮,又高价炒粮价,囤积奇货后售卖出去。
黔首的死活当官的完全不管,自己倒是发家发得腰包鼓囊囊的。
若非灾年实在难过,百姓没有粮食吃,地里面种不出来,贪官污吏、世家豪门又高价囤积粮食。他们买不起粮食便只能断顿饿死。黔首们不是被逼到极致,也不会揭竿而起,沦为朝堂厌恶的作乱叛军。
萧何压下自己的纷乱思绪,沉吟片刻:“回大王,这天下最难以莫测的是就是人心。欲壑难填,只要是人,便会有贪欲。只是贪欲用在赈灾物上,实在是罪无可恕。”
嬴政点头:“那依萧君看,此事应该如何办呢?”
萧何:“臣思索片刻,还是觉得赈灾官该各司其职,权责分明。王上乱世用重典,杀鸡儆猴最有用。”
“每一位赈灾的官员,都该是刚正细致之人,出发之时便该签署自己的责权公文,详细记录每日粮食损耗,粮食情况。明白若是自己贪污,则要付出的重大代价!”
“启程赈灾后,凡是所经府衙、县衙,当地的县尉、县丞亦要对照账本,签署自己查粮的责权公文,记录自己所查的赈灾物资的数量、情况。若是当场发现不对,立即可让府兵、县兵出发告知上级。”
“等到底赈灾地,要派王上心腹也一道出发,当场查验赈灾物资,跟随赈灾,等赈灾物资发放、赈济完毕,才签署最后的责权公文。王上还可派些当地皂吏啬父,暗中监督,若有不对,便立即上报。”
“签署完的责权公文,可呈上让朝中内府查看。但凡发现对不上数,或是赈灾资源货不对板,此为知法犯法,罪大恶极。王上便要一一根据责权公文追究责任,以酷烈之法,杀鸡儆猴,令百官闻贪污赈灾物资之罪而色变!”
这权力与责任被层层分到各个负责的官员当中,若真有事情,受处罚的人便能轻易找到。,且能以酷刑震慑他人。
此时,连郡县制都是粗略草创,皇权对于地方上的掌控,还不是很强。地方官员与咸阳官员,虽然也可能沾亲带故,但那程度还不如后世科举制下门生故旧遍地,派系党羽四处普遍来得勾结。
根据责权公文追究责任,拔出萝卜带出大多泥的情况并不如后面严重,秦国麒麟殿重诸公,也大多是名臣,而非贪官。
这一系列权责分明的手段,其实是够用了。
赵瑶君看着萧何,不住点头,心里赞叹连连。
【萧何果然是擅长管理官员、内务运输、后勤管理,他还格外会财政规划、信息的搜集与运用。】
【据说他入仕秦国后,格外勤奋好学,对秦国律令图书读得多,他对秦国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各地形式强弱等都了如指掌,才对西汉的建立,起了巨大的作用。】
嬴政将萧何的话听到了心里,又安静的听着赵瑶君心里的话,虽然听到最后萧何是叛秦的汉臣,可是想到秦二世的所作所为,他心里便沉沉叹了口气。
四周静了下来,清风送来阵阵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