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了福星闺女后,全村都旺了(15)
夫子果然立在学堂门口,正负手远远看过来。
学童和陈松吓坏了,飞也似地跑下坡。
樱宝嘁一声,牵着小鹿继续闲逛。
昨日姜家刚请夫子吃过鹿肉,她不信夫子能坐视不管,任凭他学生欺负一个周岁多的小娃娃。
逛了一会儿,见四下无人,蹲身从农田边或河沟里铲泥土收进洞府。
见差不多,又偷渡些荠菜塞在篮子里,拎起往回走。
小鹿也亦步亦趋跟着,甚至不用牵绳。
回到家,樱宝满头大汗,累的不行。
毕竟自己不到两岁,力气再大也有限。
忙活好半天又走那么多路,樱宝快要虚脱。
“去哪儿皮去了?”
春娘从厨房出来,看到闺女四仰八叉摊平在凉榻上,摸摸她额头问:“怎么了?是不是中暑了?”
樱宝摇摇头,有气无力道:“早上起太早,困的。”
春娘噗嗤一笑,捏捏她小鼻子:“我看你是在外头野累了,快睡吧,等睡醒,娘切卤肉给你吃。”
昨日她家分到一块鹿肉,早早被她炖在锅里,今儿再用酱料卤一卤,又酥又烂,闺女吃着也不塞牙。
“嗯。”樱宝抱住阿娘的胳膊不放,娇声道:“娘也睡。”
春娘无奈,只好陪闺女躺下,拿蒲扇一下下给她扇凉。
第十二章:双黄蛋
傍晚时分,姜三郎回到家,将八百钱交给妻子,“这是卖鹿分的。”
春娘接过装钱布袋子,倒出一堆铜钱,惊讶:“这么多?”
姜三郎得意一笑,又从怀里摸出几串钱,“这里还有七十几文零头,就搁我这儿了,赶明去镇上再买几只老母鸡,给你坐月子吃。”
春娘羞涩,转身将沉甸甸的铜钱锁进箱子,低声道:“还早着呢,急什么。”
“不早了,医婆说要早早预备。”
不仅吃食,还要准备被褥布匹,小儿包被、尿布尿垫等,哪样都不能少。
不仅不能少,还得双份,唉。
姜三郎扭头没看到闺女,问:“樱宝呢?”
“去大哥那边了,说是要跟元宝学认字。”
“嘿!咱闺女能耐了啊。”姜三郎笑道:“她才几岁,就这样好学了?”
春娘嗔他一眼,“樱宝前些日子就学会好几个字了,还用树枝写给我看过呢,有模有样的,比元宝写的还中规中矩。”
“真的?”姜三郎佯装不信,“等她回来我要考考。”
夫妻俩闲话一会儿,见时候不早,姜三郎起身去大哥家接闺女。
这会儿,樱宝正在看元宝背诵三字经。小鹿躺在脚边,安安静静睡觉。
厨房内,正刷锅洗碗的姜大嫂颇觉奇怪:
自己小儿子今儿是怎么了,竟如此勤奋。
放学回来就写大字,写完大字又读书,一直读了半个时辰都没歇,要不是中间穿插着吃晚饭时间,她都担心儿子嗓子读劈了。
姜大伯和姜老汉倒是颇为欣慰。
小儿子(小孙子)终于知道上进了。
他们家以后说不定要出个童生呢。
在姜大伯眼里,童生已经是了不得的人物,以后不仅能在村里做教学夫子,还能去县城当个掌柜,再不济给人做个管账的账房也行。
西陈村陈老栓家的大儿子陈昌荣不就是给大户人家管账嘛,一年净挣二三十两银子呢。他家虽也种田纳赋,但有了这笔大进项,那日子,别提多惬意。
到时候元宝也去给人管账,坐在屋里就挣钱,不用锄田犁地,不再日晒雨淋。
啧啧,那样的人生才最圆满。
不能怪姜大伯这么想,实在是每个在地里刨食的农人,都有一个县城梦。
姜老汉跟大儿子不一样,他没想那么长远,只单纯觉得小孙子一改拖拖拉拉毛病,开始勤奋上进了。
这是好事。
“比他三叔小时候强。”姜老汉给了中肯评价,“老三脑子虽灵光,但他不用在读书上。”
姜刘氏白了老伴一眼,“你夸就夸,干啥夸一个踩一个?”
姜老汉咳一声,讪讪别过头。
偏屋内,元宝终于将一整篇三字经背下来,扭头看向小堂妹,“我背完了。”
樱宝立刻拍小手称赞:“元宝哥哥真厉害!明日一早我还跟你去学堂,小鹿给你牵着走。”
元宝抿嘴笑了,用力点头,“好!”
姜三郎这时进了屋,朝闺女招招手,“樱宝,赶紧回家。”
樱宝应一声,牵起小鹿,跟老爹往外走。
姜大伯站在门口,黑脸笑成一朵菊花,对侄女道:“樱宝儿,明日还来大伯家听元宝读书。”
“嗯嗯。”樱宝一万个答应。
因为她马上就能光明正大写字啦。
上辈子自己虽学会了认字,但却不擅长书写,这是她人生一大缺憾。
所以她一定好好跟元宝学习,练一手好看字体。
等弟弟们长大,她就早早教他们写字背书,让他们以后考大官,再不受旁人欺凌。
……
日月交替如白驹过隙,一晃两个多月过去。
天气渐冷,树叶开始飘零,眼看快到寒衣节。
樱宝种的苹果苗已经长至八尺高,树杆结实,分枝健壮,成了名副其实的小果树。
姜三郎和妻子都啧啧称奇,惊叹这树苗长的也太快,生长速度比泡桐都迅猛。
家里小鹿也长大不少,被取名呦呦,健壮又温顺,总是寸步不离跟着樱宝来去,俨然将她当成同伴。
秋收后,姜三郎买了两只老母鸡一只公鸡,加上原先两只,家里目前已经有五只鸡了。
在樱宝的精心投喂下,后两只老母鸡也开始下蛋,每鸡每日下一枚,还都是双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