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了福星闺女后,全村都旺了(161)
纸包不住火,这事儿终于被人发现,告诉给了村正陈三友。
陈三友气坏了,立刻找到大哥陈富,要求他给全村人一个说法。
没错,这卖棉籽的就是陈族长的二儿子。
陈族长也很生气,当即喊来二儿子陈家珍,质问他为何私自出售棉籽。
“不就百十斤棉籽嘛,有什么大不了。”陈家珍满不在乎道:“你们也可以卖啊,一两银子一斤呢,比卖金耳都划算,谁又不是傻子,能看钱不赚?”
陈富气的拎起棍子追着他揍。
陈三友也气坏了,指着侄儿喝道:“你知不知道这是县令要求的,你就缺那点儿钱?”
陈家珍抱头躲着老父亲的竹棍,还不忘回嘴:“县令他能给咱们一两银子一斤吗?我脑子又没病,为啥有钱不赚,却要低价卖给官府?”
陈三友一时语塞,但县令的话他是认同的。
一旦棉籽被富豪世家收去,村里其他人再想种棉花就不容易了。
陈三友也不跟二侄子啰嗦,直接对大哥陈富说:“你家还有多少棉籽,全部拿出来吧。当初棉种都是姜三郎给的,我便全还给姜家好了,以后你们家也别种棉花了,省的再出现这样的事情,让咱一村人跟着丢脸。”
回头衙役来收棉籽,结果一斤都没了,这让自己的老脸往哪里搁?
“凭啥?”陈富还没说话,他二儿媳韩妙娘跳了起来,“那都是咱家的,凭啥给姜家?”
陈富气的一拍桌子,“都给我住嘴!”
一指屋里堆着的棉花:“这些都是老子的棉花,还轮不到你们做主!”
家里一共种了六亩地棉花,共收获籽棉两千多斤,估计能剥出一千斤的棉籽。
明年他还准备再种个三十亩,按一亩地十斤种子算,就得三百多斤棉籽。
剩下的,原本应明府要求出售给县衙,结果就出了这档子事。
自己的老脸简直都被不孝子给丢尽了。
自家好歹也算一等户,比那些三四五等村户强上不知多少。但二儿子做的这事,连人家五等户都不如,太丢份了,自己以后还有什么脸去面对他人?
陈家珍与妻子见老父动了真怒,也不敢说什么,蹲地上不吱声。
陈富对弟弟陈三友道:“你叫人来将棉籽都运走吧,给我留三百斤就成,全搁家里保不齐又闹出什么事来。”
陈三友就等大哥这句话,当即喊来几人,将他家棉籽都运到姜三郎家过秤。
此后几天,陈三友马不停蹄地收罗棉籽,都运到姜三郎家暂时存放。
村里那些没种上棉花的,如果打算明年也种,陈三友让他们过来登记,预留棉种。
登记结束后,将剩下的棉籽都交给县衙来人,让他们赶紧运走,该分配给谁,便由县令去操心吧。
一晃秋收结束,孙里正又来催赋。
不过东村人不用催,直接拿出银钱缴赋,一个子儿都不少。
孙里正乐呵呵道:“还是来你们东陈村收赋省心,每次都不用催第二回。”
李大永李二永几人也笑:“还不是多亏了咱姜三哥,咱们不种金耳哪来的钱缴赋啊。”
“那是。”
孙里正背着手问:“我瞧你们村不少人在南坡盖房了吧,明年我过来瞧瞧。”
评定户等三年一回,明年正好是三年期,估计东陈村很多人家都要重新评估等级了。
“别介啊,里正大叔,咱家不过在南坡盖个菌棚,不是给人住的房屋。”一人辩解道。
一旦被评为中等户或上等户,每年的赋税又要增加不少,村民们可不愿升这个户等。
而且遇到荒年朝廷赈灾啥的,上等户与中等户是分不到粮食的,只有下等户才能领到救济粮。
孙里正白了他一眼,“菌棚也是你家财产,一样规划到纳税项目里。”
其实里正挺眼馋东陈村的金耳,但这个村的人很抱团,都不肯往外出售菌苗。
不过他们村的棉花也不错,自家悄摸地跟衙役弄了些棉花种子,明年也能种上一些了。
孙里正来到姜三郎家,就见他家小闺女正趴在果树下的桌子上教两个姑娘认字。
樱宝抬眼瞧见里正来了,连忙站起身:“里正爷爷,你是来找我爹的吗?”
孙里正摆摆手,笑眯眯问:“樱宝,你家那大葫芦呢?”
他今儿来,是想给二儿子的铺子弄个招牌葫芦回去。
第一百三十五章:竖中秋(求月票推荐票)
“在堂屋呢。”樱宝以为里正也是跟其他人一样,来她家摸葫芦,便带他去瞧。
堂屋里这会儿只有一只大葫芦了,另一只被姜泉扛回家去,说是下次带去集上做媒子,吸引人气,毕竟不能每次都能带小堂妹去集市。
孙里正摸摸大葫芦,问:“樱宝,你这葫芦多少钱出售?”
樱宝想了想,说了个折中价:“上回四门镇掌柜出了三十两银子,这个跟那个差不多大,也是三十两。”
孙里正一听挺高兴,因为他二儿子给了他五十两,让他买个招牌葫芦回去镇铺子。
这下平白省下二十两,孙里正是不会还给二儿子的。
谁说老子不挣儿子的钱,那都是鬼话,遇到这种好事,顺水推舟才是正理。
“这个葫芦我买了。”孙里正道。
樱宝当然乐意,立刻点头:“好啊,您要自己扛回去吗?”
孙里正当然不会自己扛,他小儿子与几个乡丁正在村里收税呢,一会儿就上南坡来接他。
中午,当姜泉知道小堂妹将那只大葫芦卖出三十两,气得捶胸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