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捡了福星闺女后,全村都旺了(169)

作者: 久l久 阅读记录

好在现在天色较晚,又下着雨,那些流寇也缩进村民家里不愿出来。

回到南坡家中,三兄弟不敢歇息,将家里拾掇拾掇,粮食棉花被褥等物一样都不能留在家中。

哪怕找地方埋了烧了,也不能留给流匪。

姜三郎想回家看看,但院门紧锁。

想了想,还是翻墙进入,扒着窗户往屋里一瞧,不由大吃一惊。

家里空空如也,不仅箱笼啥的都没了,连家具也不见踪影,粮食更不用说,那一大匝稻谷连影子都没了。

姜三郎皱起眉,又去灶房看了看,碗橱铁锅啥的也没了,连水缸也不见踪影,只余空落落的两个灶口。

菌棚里别说金耳了,连木架子都不见了,鸡棚里的鸡更是一只都不剩。

姜三郎陡然联想到自家小闺女,难道是宝儿干的?但怎么可能?

默默从墙头翻出去,就见大哥二哥各顶一张大方桌过来。

“你们这是干什么?”姜三郎不解。

姜大郎:“不是下雨了么,竹林里无遮无挡,咱们总不能淋一夜雨吧,这大桌可以挡雨。”

姜三郎:……

好吧,大哥说的很有道理。

弟兄三个进入竹林,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

深一脚浅一脚走进竹林深处,就见一个竹棚里隐隐透出点光亮。

将大方桌放下,姜大郎钻进竹棚。

竹棚里只有姜老汉与老妻姜刘氏,还有姜成与姜泉。

两小子蜷缩在竹匾子里已经睡熟,姜老汉与妻子没睡,点着一盏昏黄油灯等着儿子回来。

“回来啦!”姜刘氏见到大儿子惊喜低呼,又伸头朝外望:“二郎三郎呢?”

“也来了。”姜大郎疲惫的很,朝细竹枝上一坐。

姜刘氏递给他一个馒头,“赶紧吃点垫垫。”

姜大郎接过馒头就咬一口,又接过老娘递来的水葫芦,一气喝个饱。

还别说,自家种的葫芦真是派上大用场,这种时候就显现出好处来。

“外面怎么样?”姜老汉问。

姜大郎:“村里来了不少流匪,他们占据了村子,一时半会儿不会走。”

“哎呦,这可怎么好?”姜刘氏皱眉。

姜大郎:“官府总要派人过来剿匪,咱们只要熬过这段时间就行。”

这时,姜三郎也钻进来。

“听乡丁说,流寇并不止这一处,还有别的队伍已经往县城那边去了,估计官府的人暂时顾不到咱们这里。”

姜老汉惊讶:“怎么这样多流匪?”

姜三郎:“周河县与东临县那边好像出了大事,很多地方发生暴动,我听那些匪徒口音,多数都是那边的人,他们的领头人也不简单,竟想揭竿起义,撺掇村民们跟他造反。”

“造反?”姜老汉摸摸胡子,有点不可思议。

若非日子过不下去,又有谁愿意造反?那可是诛九族的大罪啊。

“唉,真是造孽。”姜刘氏叹息。

姜三郎与大哥二哥吃了点东西,又休息一会儿,还是觉得不放心。

三人跟老爹一合计,连夜在竹林里做了好几处陷阱,又削了很多竹箭。

几人稍稍小睡一会儿,天就蒙蒙亮了,姜三郎起身出去查看情况。

雨还在下,淅淅沥沥,天气也越发寒冷。

很快姜三郎又跑回来,急促道:“都起来!有流匪上山了。”

樱宝与弟弟挤在竹匾子里正睡得香,被老爹直接提溜起来。“赶紧起来吃点东西,万一流寇找进竹林咱们就往深处跑。”

樱宝连忙穿好鞋子,又催促俩弟弟穿衣穿鞋。

姜杰姜武倒也乖觉,不出一声,自己乖乖套上衣裳,穿上鞋子。

在二堂哥的带领下,两小子去出了恭,就着大葫芦里的水洗了洗手脸,这才接过阿娘递来的馒头啃起来。

一瞧见水葫芦,姜泉就一脸幽怨地望着小堂妹,低声问:“那两个葫芦王呢?你怎么不带来?”

樱宝没好气道:“那么大的葫芦,怎么带?”

“那也不能丢家里啊。”姜泉心痛的要命。

自己还没将葫芦王卖出去呢,就发生这种事,唉。

“不丢家里,谁来扛啊。”樱宝不客气地怼他。

这都啥时候了,还惦记着葫芦王。万一这二堂哥心血来潮跑去翻自家墙头,岂不发现自己的大秘密了。

姜泉垂下脑袋,唉声叹气。

姜三郎望了小闺女一眼,转身出了竹林。

他还要去外头探查探查,那些流匪到底上来多少人。

温夫人与女儿这一夜也睡的不踏实,总被风吹竹林声惊醒。

这会儿也早早起来,与女儿下马车活动腿脚,顺便去方便一下。

戴着小斗笠的樱宝正好从竹林里钻出来,悄悄问:“师父,你们没带蓑衣吗?”

竹林经过一夜的细雨,总会不时落下几大滴水来,人在林子里不多会儿就会湿了衣裳。

这种天气若是淋湿肯定会生病的。

温夫人确实没带斗笠与蓑衣,低声道:“都怪我,一时竟忘了。”

即便没忘,她与女儿也是没有蓑衣的,那种草衣,只有家里仆人才穿。

樱宝:“那我回去给你们拿两个斗笠过来。”

说罢跑去爬上骡车,从里头拽出两个斗笠,交给温夫人与温姐姐。

这两斗笠已经有点破损,但不影响使用,其实是樱宝收藏在洞府的物件。

她假借骡车的掩饰,从洞府里拿出来。

“谢谢樱宝。”温夫人与闺女戴上斗笠,果然那些雨滴打不到身上了。

一早摸上南坡的流匪足有两百多人,他们砸开姜家大门进去翻找一通,结果啥都没找到。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