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了福星闺女后,全村都旺了(221)
正思量着,樱宝噔噔噔跑过来:“爹,我愿意。”
李郎中闻言眼睛一亮,目光灼灼看向姜三郎,就等他开口应允。
姜三郎皱了皱眉,“可你一个女娃子,去镇上住哪里?”
南坡离镇子有十来里,家里马车被二侄子用于运送果子去县城,自己没办法早上送闺女去药铺,晚上再去接回来。
“这个你不用担心。”李郎中道:“就让樱宝住我家便是,老夫小孙女与樱宝差不多大,到时候两个孩子就住一起。”
姜三郎望向闺女,“宝儿觉得如何?”
樱宝点点头:“我可以。”
师父也曾说过,让她有机会去药堂多学习学习。
她虽能认识一些寻常药草,但炮制过的药材一个都不识。
而李郎中家有药铺,自己在药铺里不仅能学着辨药,还能接触到很多病人,正好可以多多练习望闻问切。
“好吧。”姜三郎拍拍小闺女,“那你就去吧。”
于是春娘帮闺女收拾一些衣物鞋袜与一些随身物品,还带了一些苹果梨子作为礼物,与丈夫姜三郎一起送小闺女至镇上李郎中家。
李郎中有两子两女,老妻早已去世,他与大儿子一家守着镇上的药铺生活。
小儿子带着妻儿在县城开了一家小药铺,也还过得去,两个女儿早就出嫁,一个嫁在本镇,另一个嫁去县城。
李郎中的小孙女今年七岁,名叫李夕华,见家里来个年纪相仿的小妹妹同她作伴,很是高兴,拉着樱宝去认房间。
“以后你就跟我住一起,床都准备好了,你睡这张,我睡旁边那张。”李夕华拉着樱宝走到两张桌子旁,“祖父还让人搬来两个书桌,你一个我一个,笔墨纸砚都给你预备好啦。”
“对了,还有这个药箱。”李夕华打开桌上的一只药箱,指着里头的物品道:“一盒银针,五个拔罐,一块砭石。”
又拿起一个小锁递给樱宝:“祖父说行医之人的药箱一定要随身携带,不然就用锁头锁好,千万不可让外人随意翻动。”
见樱宝一眨不眨望着自己,李夕华小脸一红,忸怩道:“我…我之前就看一眼,绝对没翻你的药箱。”
樱宝接过锁头点点脑袋:“我知道。”
见小娃娃没怪自己,李夕华嘿嘿一笑,又指着床铺旁边的衣箱道:“这个衣箱是新的,就留给你用吧。”
“谢谢夕华姐姐。”樱宝将自己的衣裳放进衣箱,问:“咱们现在去药堂吗?”
李家的人她都认识了一遍,现在要去熟悉熟悉药堂环境了。
“好吧。”
其实李夕华不怎么喜欢去药堂,她闻久了药味儿就脑仁疼,偏偏爹娘一定让她跟哥哥们一起学医,真是烦死人。
两女娃娃来到药铺,李夕华的大哥李蔺正蹲在地上用石碾子碾药。
李蔺朝樱宝点点头,便自顾自忙活。
柜台那边还有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是李郎中的二孙子李青,正用戥子给一位客人秤药。
每秤好一味药,他就平均分在五个纸包内,手法熟练自然。
第一百八十四章:又回来了
樱宝打量那些药柜,只见药柜上是一个个药斗,药斗上横竖写着三个药名。
每个药斗有三格,里面的药片对应药斗外的药名。
常用药片放在斗架的中上层,便于调剂时称取。如当归、白芍与川芎;黄芪、党参与甘草等等。
质地较轻且用量较少的药片放在斗架的高层。如月季花、白梅花、佛手花等。
质地重的药片,像矿石类、贝壳类,与易于造成污染的炭药类放在斗架的低层。如磁石、赭石与紫石英、龙骨、龙齿与牡蛎等。
松泡且用量大的药放在斗架最下层的大药斗内。
如灯心草、通草;芦根、茅根;茵陈、金钱草;竹茹、薄荷与桑叶、荷叶等等。
樱宝一个个查看药名,李夕华拉开药斗,给她看里面已经切好的药片。
药片大小形状都不相同,乍一看很容易辩识,其实不然。
所以樱宝还想看看没切的整株药材。
“有没切的药吗?”她问。
李夕华点点头:“有啊,都在药库里呢,等明日带你去看。”
第二天,樱宝正式开始学徒生涯。
她从最底层的药柜开始辨药,一个个闻气味,辨认颜色与形状,再与整株药材作对比。
一天下来,她便熟悉了二十来种药。
再与自己学过的药方做个对应,心中已经有些明了。
但这里的药品实在太多,足有数百上千种,要想一个个认清记牢,还需反复接触磨练。
因最近开始夏收农忙,来药堂看病抓药的并不多,李夕华与两个哥哥都清闲下来。
只有樱宝还在用自制的小本本与炭笔记录药材名。
为了加深印象,她还用炭笔画了药材的形状,并在旁边写了几个适配的药方。
李郎中走过来,见小娃娃这般勤奋,不由捋须微笑。
师兄来信让他多照拂这个孩子,让他教她行医辨药,还说她天资聪颖,以后一定有大出息。
接到信第一时间,李郎中就去姜家接来这个娃娃,没想到她小小年纪如此自律,出乎自己的意料。
“樱宝,过来。”李郎中在椅子上坐下,朝樱宝招招手,问:“你都读了哪些医书典籍?”
樱宝到李郎中跟前认真回答:“读了内经,诸病源候论、神农本草经,还有脉经和千金药方。”
师父说,这些都是学医的基础知识,必须会背会默写。
她现在只是将那些书都看过一遍,勉强背了几册,默写也只默了几本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