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了福星闺女后,全村都旺了(236)
他给了樱宝几本医经,让她看完再还回来,到时候抽考。
马车驶过集市,一路看到很多人家都在晒衣晒被,无论男女老少,个个头插茱萸与菊花。
回到家,姜三郎将闺女的包袱与药箱拿下来,送去屋里。
姜泉早等在院子里,见到小堂妹一个劲嚷嚷:“樱宝,咱们葫芦大卖啊,嘿嘿,每个能卖十两银子。”
“那你卖了多少?”樱宝好奇自家葫芦如何大卖。
姜泉伸出一只手:“五个!我一天卖了五个葫芦!”
“所以你一共卖出去多少?”樱宝问。
姜泉:“五个啊。”
樱宝:······
感情就卖出去五个啊。
姜泉兴奋道:“我上回带去五个,结果一天就卖光,明儿我要带十个。”
其实他还想多带点过去,只可惜马车放不下。
“除了卖葫芦,铺子其他生意怎么样?”樱宝打断二堂哥的喋喋不休。
姜泉挠挠头:“不怎么样。”
家里果子基本卖光,此后就没什么人上门了,幸好他带了几个葫芦过去,才不至于门可罗雀。
“那些果脯呢?”
“偶尔卖一些,但不多。”若不然姜泉也不会着急了。
樱宝想了想,说:“那我明日跟你一起去县城。”
“行吧。”
姜泉:“哦对了,咱们去县城的时候多带点儿栗子,瓦舍那边的人可喜欢吃煮栗子啦,我要煮点儿去卖。”
勾栏瓦舍里表演杂剧偶戏等,每日人流不绝,姜泉去瞧过一次,就看见很多小贩拎着篮子在勾栏边上卖吃食,生意非常火爆。
当时他就萌生将铺子里的果脯拿过去卖的冲动。
樱宝点头:“你这主意不错,但那里地痞也多,他们瞧见陌生小贩肯定会找你麻烦。”
姜泉呆住。
小堂妹为啥什么都知道?
樱宝:“所以你还是安稳在铺子待着比较好。咱们是做大买卖的,那地方生意虽好但发不了财。”
她可不想二堂哥最后变成个游走勾栏瓦舍的小贩。
县城的生意人也分三六九等,自家虽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但目光一定要放长远,否则还不如在家种金耳,至少还算士农工商中的农户。
花了大代价由农转商,结果竟做个游走街市的小贩,就有点得不偿失。
不过,二堂哥的话给她提了个醒。
自己铺子卖的是特产,如果宣传得当,包装好看,不愁生意不上门。
而自家那些果脯都是零散秤卖的,很不上台面,体现不出特产的价值。
所以说,她要定制一批包装盒,将那些果脯全都分装起来,包装纸上必须写上某某县某某乡特产。
还有,铺子对面就是县学,那些县学学子们也不全是县城人,他们大多来自各乡镇,有的甚至是外县人。
他们回乡时,必定会带点儿本地特产回去给家人尝尝。
所以包装盒再写上鲤鱼跃龙门,金榜题名,蟾宫折桂,五子登科等吉祥字样。
姜泉撇撇嘴,叹口气:“好吧,都听你的。”
小堂妹说的不错,勾栏瓦舍那边确实有不少地痞,他就亲眼瞧见他们对一个小贩敲诈勒索,还把人的鼻子都打出血。
傍晚,姜家人从棉花地背着大筐棉花回来,围坐一起吃饭。
二妮悄悄告诉樱宝:“楚楚要嫁给张猛师父啦。”
樱宝眨眨眼,一点都不意外。
二妮又道:“楚楚他爹先是不同意,后来张猛师父给了他三十两聘礼,他就同意了。”
“那楚楚啥时候成亲?”樱宝问。
二妮喝口粥:“好像定在腊月份。楚楚说帮咱家收完棉花就回家待嫁。”
樱宝环视一圈:“那她现在人呢?”
不是帮自家收棉花吗,怎么没来吃饭?
二妮嘿嘿一笑,低声道:“她说要去给张猛师父做饭。可我瞧见张猛师父已经把饭菜做好了,专等她回去吃呢。”
樱宝低头扒饭,心里却寻思。
自己脑海那个话本剧情里,张猛与徐坤似乎都做了官,但张猛的妻子却不是楚楚。
这又是怎么回事?
第一百九十七章:太贵
重阳节后,东陈村村民全部在家里剥棉籽,其中包括姜家。
樱宝想了一个晚上,将书中剧情理了理,发现其重点讲述女主的事,对边沿人物描写不多。
就连自己这个工具人的父母弟弟都没提一句,更别说楚楚与其他人了。
不过,书里却叙述了一段棉农轧花纺织的过程,说他们用一种赶车轧花机给籽棉去籽,速度很快,比人工一个个揪捡快多了。
说是在桌上固定一个书架,架上部横安一木轴,一铁轴。
铁轴在上,木轴在下。木轴右边装有曲柄。铁轴左边安装一飞轮十字形木架。
操作时二轴相轧,左手将籽棉添入轴间,棉花被带出车前,棉籽则落于车后。
樱宝拿一根炭笔,在纸上将这轧花机的形状画了出来,某些细节大概就那意思,估计还要木匠多多琢磨。
“爹,咱们用这个将棉籽轧出来,应该比手捡的快。”她将图画交给老爹。
家里的棉花实在太多,取棉籽就是个大工程,她们一家老小全上阵,不花一两个月都完不成。
姜三郎接过闺女递来的图画仔细看了看,点点头:“我这就叫王柯做一个试试,如果行,咱们就多做几个用。”
如今他是村正,村里的大事小事都得管,轧棉也算大事一桩。
因为孙里正一个劲催促他,让他抓紧将棉籽都整理出来,一部分自己乡民留种,另一部分卖给县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