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了福星闺女后,全村都旺了(258)
“另外两个打人的汉子又是怎么回事?”她问。
姜泉:“不知道,张姑父不肯说,我估计是那外室的家里人。”
因为之前他就听那打人者说,张姑父勾引他家闺女。
那满脸横肉的汉子,十有八九真就是年轻外室的亲爹。
第二百一十五章:推测
翌日,姜三郎在县城采购了不少过年的物件,准备带回乡。
他悄悄告诉闺女,自己已经将全部织布机都卖出去了,按照五十两一台的价格。
“这次共挣到一千八百多两银子。”
姜三郎笑道:“咱家将南坡那边一大片荒地都买了下来,等明年开春就请人开荒,在那里建个胡椒园子。
等以后胡椒多了,就不泡白胡椒了。我跟人打听过,只要将半熟的胡椒果摘下来直接烘干,制成的黑胡椒味道更香浓。”
若制白胡椒,胡椒果子搁水里泡久了会有异味,处理不当会隐隐发臭,还不如黑胡椒香辣。
所以姜三郎决定以后都晒制黑胡椒。
樱宝:“那也不错,倒是省了好多工序。”
姜三郎点头,又道:“家里买了不少上好水田,还有很多下等旱田,我准备用那些下等田种棉花。”
他买的赶巧,这会儿正是年底,许多村子的贫苦农户日子过不下去,将自家田地典卖出去,拖儿带女跑到东陈村来做雇农。
因现在的东陈村富裕起来,村民手里有了积蓄后,全都买了田地。
这田地一多,光凭自家那点儿劳力肯定种不过来,于是就雇人来种。
时间一长,受雇的贫苦农户觉得在东陈村当雇农挺好,至少不用忧虑每年两季的田赋该怎么交,自家在东陈村还能偷学到种植金耳雪耳的手艺,等攒了钱,也买点种菌种种。
而东陈村村民则腾出手来种植更多金耳雪耳,还有胡椒与棉花等,这样一来,所有人都觉得挣钱种地两不误。
姜三郎接着道:“我准备在院子外头空地上盖几间瓦屋,你娘说要在那里建个纺织作坊,再置办十台织机,二十架纺车,以后请织娘回来纺线织布。”
“好啊!”樱宝举双手赞成。
如此,自家种再多棉花都不用担心卖不出去,最后被豪商压价。
提到水田,樱宝忽然想起一事。
过完年自己就六岁了,而六岁这年的五六月份,川河沿岸的村落将遭遇一次大水患。
这次水患虽没有数年后的那次破坏力强,但绝对会有人在洪水中丧生。
包括沿岸的农田也会被洪水冲毁,农田里的种子与幼苗将尽数被摧毁。
犹豫片刻,樱宝还是决定现在就告诉老爹这件事,好让他早点想想对策。
“爹,告诉你一件很重要的事。”
樱宝一脸严肃道:“这几天我又梦到发大水了。”
姜三郎一愣:“又梦到?”
他差点忘了,自家搬到南坡的初衷就是为了预防水灾。
“什么时候会发生?”姜三郎一点没怀疑闺女话语的真实性。
因为事实证明,小闺女就像个神婆…啊呸!像个小仙女,她说的每句话如神谕一样精准。
“大概五六月份吧。”具体哪天她确实忘了。
只知道那几天特别闷热,之后就电闪雷鸣下暴雨,一连下了好几天。
“我梦到川河周围的农田都被淹了,不仅咱们村,但凡在川河附近的村子与农田都被洪水冲垮。”
后面几句是樱宝瞎编的。
按照她的推测,十有八九会如此。
川河上游是一条大河,她们这里的不过是那条大河的支流而已。
如果上游大河水位暴涨,自然影响到下游支流的水位,单凭几个小小乡镇的力量,根本没办法阻挡上游冲下来的洪水,唯一办法只能预先疏散村民,减少人员与牲畜的伤亡。
姜三郎面露凝重,说:“等我回去跟孙里正商议商议,看看怎么办。”
这事儿非同小可。
不仅要预防人员伤亡,还要商议怎么样才能让周边百姓不至于将种子都搭进去。
一旦洪水来袭田地绝收,百姓又失去大量粮种,再面临夏赋的催逼,以后日子恐怕难以为继。
而朝廷对这种小面积灾难根本不会关注,到时候赋税一样不会少,最后只能让百姓不得不拖家带口逃田。
如果认为同乡百姓逃田跟你没关系,那可大错特错。
因为他们没缴纳的赋税,将会平摊到余下人的头上。
逃走的越多,分摊到余下人头上的赋税也多。
这就造成一家逃,联保的十家跟着逃,即便他们没损失多少。
而十家逃,就面临与其相关联的数十家也必须逃。
到了最后,可能造成整个乡镇的人全部逃亡。
东陈村的人虽然富裕了,可再富裕也无法承担全乡的赋税。
所以一定不能让百姓损失太大,更不能让他们觉得非逃不可。
这事必须跟里正沟通,再由里正出面,让各村村民做好应对洪水的准备。
随后,姜三郎带着两个侄女与一对双胞胎儿子,还有一堆东西,匆匆赶回乡。
樱宝与姜泉姜成暂时不回去。
因为她们还要趁着年底这段时间多多挣钱。
这几天,铺子生意越发好了,货仓的栗子糕与柿饼子几乎卖光。
不仅如此,金耳雪耳宣告售罄,葫芦也只剩下摆在门口的两个样品,一个贴着招财进宝,一个贴日进斗金。
这还是姜泉不让卖的缘故,不然连这两个也被人给买去。
“县城的人可真有钱。”姜泉感叹一声,转头询问大哥:“你盘好帐没有?咱们这月与上个月能挣多少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