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了福星闺女后,全村都旺了(60)
麦收过后就是耕地,插秧,种黄豆,一忙就得一个月。
偏偏此时金耳也成熟了,急等采收烘干。
姜三郎有些挠头,不知先干哪样。
“爹,我会采收金耳,这些就交给我吧。”
樱宝主动要求帮忙:“咱家就三百朵金耳,我两天就能采完。现在太阳又足,正好省了烘干。”
“那就交给宝儿了。”姜三郎欣然同意。
于是樱宝开始忙碌,两弟弟很乖巧,也不闹腾,只要能一眼看到姐姐,他们能安安静静坐席子上玩两个时辰的七巧板。
金耳在烈阳下晒了五天,完全干透,没有一朵发霉腐烂。
正好姜三郎夫妻俩也将旱地耕完,秧苗也都插栽完毕。
抽一天空闲,姜家三兄弟带着晒干的金耳去了趟县城,将所有金耳卖了出去。
这一次,姜三郎卖出十一斤金耳,得了三十三两银。
姜大郎的一百朵金耳也晒了三斤,卖出九两银子。
姜二郎的也一样,赚了九两。
连姜老汉也赚到一贯八。
一家人喜气洋洋从县城回来,还带回很多布匹和日用品。
这下,全村都知道姜家卖金耳赚了大钱。
第一个上门询问的是王二婶。
她家离姜三郎家不远,最近几天见姜三郎家铺晒黄蘑菇,虽好奇,也只看一眼便罢。
后来姜家三兄弟带着好多筐黄蘑菇去了县城,回来就带回那么一车布匹与物品,傻子也知道他们家赚到很多钱。
“春娘啊,你家那黄蘑菇怎么种的呀?能不能给咱们匀一点种子?”
王二婶笑嘻嘻拉着春娘问话。
春娘笑笑:“可以是可以,但咱家种子很贵,要十文一株呢。”
“啥?要十文一株?你咋不去抢!”王二婶黑了脸,转身就走。
春娘也没理会。
给她十文一株都亏,自己种不香么。
唉,要不是竹棚放不下,三郎都想一次种个四五百株呢。
第四十九章:姓温
夏收过后,村民们忙着卖粮。
挑担的推车的,排满整条街镇。
一辆乌棚马车从官道而来,后面还跟着两个骑着骏马的带刀侍从。
村民们极少看到这种品相的骏马,不由驻足观望。
只见马车一路驶往荣济药铺。
马车在荣济药铺门前停下,侍从下马,从马车里扶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
随后又有一名十七八岁的青年下了马车。
“哎呦!师兄您怎么亲自来啦。”
李郎中急匆匆自铺子里跑出来,中途还差点绊倒,见到来人,激动的手都颤抖。
老者冲他拱拱手,笑道:“信之别来无恙否?”
李郎中眼眶微红,上前揖礼,“弟承蒙师兄挂念,师兄您快随弟进屋来坐。”
老者笑着点头,拉过身旁青年,“这是吾长孙衡川;衡川,这是吾的五师弟,快来见礼。”
衡川走上前行礼:“五师公安好。”
李郎中赶紧上前托住,笑呵呵道:“好、好,你们舟车劳顿,快快随我进屋说话。”
几人走进药铺,行至后堂。
李郎中让两个孙子烧水泡茶,又命仆人去将师兄的马车与侍从安排进套院歇息。
三人落座开始叙话。
“信之,你信中所说的那位病愈之人现在可好?”老翁问。
“好!非常的好!”李郎中道:“前一阵子我还瞧见,他气色红润,身体也很健壮。”
老者端起茶水吹了吹,又问:“可否让老夫见见此人?”
李郎中摸摸胡须,沉吟片刻,道:“见倒是能见,只他住在离这里五六里的村落,贸然前去唤人,恐引起不必要的猜疑。而且现在是农忙季节…”
老者摆摆手,“不是唤他来见,老夫想亲自去他家拜访。”
“那倒是可行。”李郎中笑道:“姜家人良善随和,您去了,他家必然扫榻相迎。”
老者笑笑,放下茶碗道:“信之,可否让老夫看看你记录的脉案?”
“当然,当然。”李郎中起身去翻找脉案。
他们行医的,遇到疑难杂症都会记录在案,像姜二郎这种奇迹般被医好的,更是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
李郎中捧来一个大册子,递给师兄温井言,“师兄请看。”
温井言接过册子,小心翻开。
册子里不仅记录姜二郎几年前的脉象,还将去年每次的探脉情况都记录下来,包括他日常饮食,以及后来病愈后的脉搏情况。
温井言拿起夹在脉案里的几缕头发,问:“这是何物?”
李郎中指着头发上已经干涸的透明药液说:“他兄弟上回被人打伤脑袋,来此医治的时候,伤口差不多愈合了,好似事先涂抹了什么药物,问及他,他又一口否认。”
说着,惭愧地摸摸鼻子:“愚弟好奇,便擅自将他这缕头发留了下来。”
温井言捻了捻沾在头发上的透明物质,又搁在鼻子下闻了闻,点点头:“有些微香味,看不出是何物。”
他身旁青年道:“祖父,不如将其融进水中,给小动物试试。”
温井言点头:“倒是可行。”
于是李郎中让仆人捉一只猫过来,剪去一点毛发,用小刀划了一个小伤口。
再将那几缕头发浸在一点点冷水中,那点干涸的透明物质便渐渐融解。
温井言亲自动手,用干净棉布沾了水,涂抹在小猫的伤口上。
半柱香后,那道伤口果然愈合,并结了痂。
三人俱都震惊。
“这是什么药物?效用竟如此神奇。”
温井言面色慎重,转头对俩人道:“此事非同小可,你我当小心口舌,否则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