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捡了福星闺女后,全村都旺了(63)

作者: 久l久 阅读记录

不如就办个女医馆,教这里的女娃娃学习医术,说不定让温氏女医学传承下去呢。”

大黔朝虽说民风开放,但女子学医的极少。

因为女子所学医理与男子不同,她们大多专给女子看诊,看的也多是妇科疾病,包括孕产之类。

富贵人家女子不会学孕产医术,因为医者免不了看触病患身体,会被视为不洁不端,以后议亲都很艰难。

愿意学习的,无不是生产过的妇人,可这样的半途医者,不会有太大成就。

温衡川笑了下:“确实,不论旁人,只那个叫樱宝的孩子,就是个人才。”

第二日,温井言祖孙告辞离开。

姜老汉将人送上马车,挥挥手,真情实意地让他们下次再来,自己好送一些金耳给老哥哥尝尝。

与此同时,姜三郎却松了口气。

总算走了。

那祖孙俩跟他说话,三句话不离二郎病愈的事,还问起什么民间偏方家族秘药,吓得他这几天都避着那祖孙。

唉,走了下次可别再来了。

“春娘,我准备在南山建个砖瓦房。”

姜三郎边吃饭边道:“这几日我去砖窑场定了三间房的砖瓦,估计秋后就能齐全,到时候就能请人建房了。”

“真的呀?”春娘很高兴。

自家已经快有百来两银子,建三间砖瓦房用不了一百两。

以后再挣钱,可以买一些好木材,请人过来打几套家具,再砌个大院子,建几个竹棚。

“大哥与二哥也准备与咱们一起建,咱三兄弟建一样大的房子,院子也一样大。”姜三郎乐滋滋道:“我还从几个村民手里买了十亩地,以后竹棚就建在那里。”

“你还买了地?”春娘惊讶:“那以后咱家岂不要升户等了?”

升了户等,她家交的赋税也会相应增多。

比如她家现在是四等下户,缴税就比陈村正家的一等上户少许多。

姜三郎:“不买地也会升等,咱们只要建了房,明年孙里正就会过来查验登记。”

朝廷赋税名目繁多,连百姓家里有多少鸡鸭牛羊骡马、多少房屋,多少家俱农具都要一一登记,然后划分赋税等级,分为一等至五等。

一至三等为上户,交的赋税比四等五等的下户要多出一成。

所以很多农户若非必要不会建房,连院子都不会砌,至多用竹篱笆围一圈。

不少豪绅为了能评为四等五等的下户,甚至花钱打点官吏,只为每年少交赋税。

如此一来,倒霉的就是姜三郎这样的普通百姓。

春娘又开始愁起来。“这要是升了等,咱们赋税涨上去,万一那边不收金耳了怎么办?”

“不收咱们就去别的地方卖。”姜三郎倒是一点不怕。“反正种金耳无需多少本钱,只要能售卖出去,咱就是赚的。”

以前没做过生意,总是担心这个害怕那个,现在他手里有银,心气也足了,走在外头脊背都挺的直。

春娘细一思忖,觉得丈夫说的在理,稍稍放下心。

“那把院墙砌高点儿,南山那边僻静,终归不安全。”

“那是自然。”

姜三郎笑道:“你放心,即便盖好也暂时不会去住,等明年开春,咱们和大哥二哥一起搬去。”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转眼已至秋季。

秋收结束后,刚种好冬麦,姜家三兄弟便在南山开始建房,以至于全村人都去帮忙。

不为别的,就为姜家午间提供一顿大米饭,外加香喷喷的猪肉烩菜。

一时间南山热闹非凡。

垒院墙的,砍运竹子的,帮忙烧火造饭的,捡拾石子垫地基的,还有去更远地方采凿石板的,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樱宝带着两个弟弟留在家中没有去南山,却日日听阿娘回来讲诉自家的建房进度。

因为是三兄弟一起建,还建在一排,房屋的规模看起来格外壮观。

一个多月后,南山的房屋终于完工,又过了几日,院墙砌好,门窗也安装完毕。

但还不能住人,因为新房必须等潮气散尽才可以入住。

恰好此时最后一批金耳也成熟了,姜三郎与妻子又赶紧采收并开炉烘干。

这么一忙,就将俩儿子的周岁生辰给忘了。

“随便下碗长寿面吧,臭小子过啥生辰。”

姜三郎不以为意,说:“他们爹也从来不过生辰呢。”

春娘嗔怪瞪他一眼,却也没再说什么,真的去煮了几碗面条,面上卧两个荷包蛋,一家人吃了个肚儿圆。

第五十二章:大葫芦

十一月初三乌云沉沉,一大早就飘起鹅毛大雪。

雪花纷纷扬扬从天空飘下,很快将大地铺上一层莹白。

姜三郎与两个哥哥、父亲姜老汉及两个侄儿在新瓦房里升起火堆,围坐一圈烤火说话。

“昨儿村正通知村里人,朝廷要征粮,每亩上等田补征两升,下等田补征一升。咱家的粮食幸好没卖,不然…唉。这次竟然不要银钱只要粮食,看样子,今冬的粮价真的要涨了。”

姜老汉叹气:“这一来一去的折腾,也不知多少人会冻死饿死。”

姜三郎点头,心道若不是他闺女找到金耳让自家种上,估计姜家日子也不会好过,不一定饿死,但绝对会吃不饱。

现在再看自家几兄弟,不仅同时盖了大瓦房,家里人还都穿上厚实棉衣,脚上也是厚底棉鞋。

仓屋堆着数百斤麦子与数百斤稻谷,黄豆红豆等杂粮也充足,更别提手里还有不少余钱了。

活这么多年,姜三郎从来没像今冬这般轻松惬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