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苏轼的病秧子哥哥[北宋/科举](244)
现在的问题,还是作弊不作弊的问题吗?
你们太学的老师都管一管啊,科举只考一份卷子,写这么多份,他除了羞辱我们国子监同学的手速,压根没有别的用处啊!
最恐怖的是,都写这么快了,字迹一点没飘,正确率甚至都能碾压别人。
于是,在这次结束之后,国子监的老师们留下了一招。
“实在不行的话,给孩子再多报几个书法班吧,不用写这么快,多余的时间,用来练字,也是不错的。”
给太学的老师都听笑了,“他们的字已经很好看了!”
晏几道年纪小,写字还没有风骨呢,但是苏景先的字已经颇有气质了,自家老爹苏明允的字就很好看,来了汴京之后更是有名师扶持。
韩琦、欧阳修他们就别说了,晏殊和宋仁宗都没少给字帖。
只能说,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练字比较耗时间,就给小孩狂塞字帖练字。
大意就是……
花时间练字吧,放过我们吧!
而晏几道的字,在晏殊的教学下也是很标准可爱的,再者人家本身就在练字,也不需要别人多说这么几句。
苏景先拿着自己的考试卷子,却是恍然大悟。
他这一悟,给老师们吓一跳,他们就怕这小孩被别人两三句就带偏了。
“我说呢,原来是忘记把字帖放进我们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了。”
苏景先卷子一拿,就下去和晏几道开始嘀咕。
第083章 科举
《五三》计划还在缓慢实行中, 不过可以用作素材的部分已经很多了。
即使北宋科举考得真的相当频繁,但是在太学这么努力的追赶中,苏景先这个一场考试考两份卷子的人,也终于是考到了重复的卷子。
“等所有人都重复的时候, 就可以统计第一回合的正确率, 来作为衡量,必得分的题目, 基础题, 易错题和提升题了。”
苏景先完全是按照自己上辈子的记忆来划分的, 倒是晏几道听到他这么说,用像是第一次看到他的目光,来来回回地看了一眼又一眼。
“你平时考试的时候, 好像直接从上做到下, 是怎么抽空给题目排等级的。”
晏几道是真的好奇,在他心里题目只有两种类型, 一眼就能看出来答案的, 和看了之后需要仔细思考一会儿的。
完全细分不到苏景先这个程度啊?脑子就都不用转的题目, 怎么分的简单易错?
“啊……”苏景先想了想, 反思道, “可能就是我没分出来, 才导致每次都比你少点分数?”
“这完全是做题思路不同吧。”旁边, 沈括略有些无语。
他的成绩在小团队里面是垫底的, 这和他不聪明完全没关系,他可以说是相当聪明的小孩了, 奈何……
和苏景先一样, 家里也不强求他一定要在科举上有点成绩,所以读书认字之后, 就先看的感兴趣的内容,准确来说,都是墨家相关的东西,还是花大钱找到的呢,里面真假信息参半,倒是让沈括在创新和质疑这块从小就有培养。
当然,其实考得不好,本质上是,他学得少,年纪还小,也因此,他看苏景先的卷子的时候,和看晏几道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小山答题的思路每次都是从如何用经史子集和时下的思想来破题,但是大宝哥完全不同吧,大宝哥的解题思路并不是把他们当依据,更像是把他们当工具,来辅助自己的想法。”
前者比较稳,后者的创新性天然就高。
但是苏大宝自己的思路,说到底还是更加锐意进取的类型,和大宋的传统士人思想还是不大合拍的,也因如此,对他的评分没有晏几道的高。
可都不合拍了,也能力压太学、国子监的那么多人,可见他的思想让人多么心动了。
沈括就是超级喜欢苏景先的想法的一类人,或许有爱屋及乌的成分在。
“好吧,那这个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改变的,果然,想要把题目的难易程度分个三六九等出来,还是只能靠以众多资料为支撑的大数据了。”
苏景先说完又自我肯定地点了点头,像是已经用这套逻辑成功说服了自己一样。
“所以你们特地来这里找我,就是为了讨论关于这些天的《五年科举,三年模拟》的选题方向的吗?”沈括有点懵。
苏景先恍然大悟,“不是哦,我们是想来问问,《五三》想要配套一份字帖的话,是直接在书里面加,还是说额外附赠一本字帖呢?”
“我倾向于在书里面。”晏几道补充。
沈括思考了一下,“作为赠品的话,是不是还会有人只要这部分赠品?那要不……”
“还有这种可能?那我们就作为赠品吧。”苏景先的回答也是在晏几道的意料之内,他本身就倾向于赠品,而沈括提出来的这个可能性,更是让苏景先再度给“赠品”这个选项加码了。
好在,虽然晏几道有不同想法,但这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比起这个,过几天似乎是你的诞辰哦。”沈括比较直接,“没有记错的话,所以我们要不要在学校里面,办一个比较特别的庆祝宴会呢?”
去年生日的时候,师父们还在陕西那块处理西夏的事情,前年是在蜀中,蜀中大旱,他的生日自然也不适合大操大办。
“今年正好没什么事情呢。”晏几道原本想要提的,被沈括先提出来了,两个小孩在面对苏景先的争宠依旧没有消停。
确实。
苏景先想,去年和前年的大宋算得上是面临相对岌岌可危的国际形势,特别是西夏建国,然后又迅速把大宋当做人傻钱多还好捏的软柿子来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