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苏轼的病秧子哥哥[北宋/科举](316)
“原来这些天小郎君在做这件事吗?”
“也是没想到……”
韩琦的智囊组们这些天也忙活的够呛,聊天的时间都少了很多, 更别提现在……是真的有些眼神飘忽, 忙得脚不沾地的。
“专门给无家可归的士兵建立起来的墓园。”
是很多人都想象不到的。
“据说墓碑用的也是和我们现在的不一样。”
那是真不一样。
正常情况下的墓碑,应该是木头做的, 和棺材一样, 纯木结构。
但是苏景先他们用的, 是水泥石碑。
水泥在汴京的时候, 苏景先就有过研究, 现在已经能够顺利地铺路了, 造桥还是有点困难, 但是做一个石碑已经是手拿把掐的事情了。
“石碑上原来……”
知道的人会为了苏景先的细心而感动, 上面详细地刻了一生中重要的事情,参加过的战役, 取得的成就, 在哪一场……
“你是怎么想出来这些的?”即使是韩琦也没想到他的这个徒弟的脑回路竟然能够做到这方面。
“这墓园简直了……”
不赚钱的墓园,但是迎来了最不需要赚钱的一批人。
“是不是很棒, 我连以后怎么维护都想好了。”
苏景先想着,“就像是那敦煌壁画一样,也记录历代的维护的人,这样就会有人把这个当做传承,一代代做下去了吧。”
要不说这年轻的脑子就是好用呢?
韩琦感慨。
苏景先美滋滋,他甚至从最兴来那边拿到了官家亲手写的墓园的一篇赋,字不多,但是详尽地介绍了这个墓园是普通的无家可归的士兵的归宿和纪念。
这样的话,以后有人想逼着自己宗族的人用死亡来刷这里的声望,都是没办法的事情了吧?
苏景先知道南宋有用“贞节牌坊”逼死活生生的女子的事迹,所以也怕自己的这个想法,最后变成了一些坏人手里的刀。
把这个安排人刻到墙上就好了。
之后又引起了怎么样的轩然大波,让多少人对他们这个“剧本杀”趋之如鹜,就不在苏景先的考虑之中了。
苏景先放下了对剧本杀店的惦念,开始认认真真地……
继续构思扫盲班。
怎么说呢……
苏景先都有自己在开补习班的错觉了,如果不是不想自己编教材……
算了,他甚至已经自己编好了一个范例的教材。
“嗯,现在我们还是先招老师吧。”
苏景先也想不到的是,单纯的招个老师,还能给他们捞出来一个大神级的人物。
奉旨填词柳三变。
按照原本的进程,柳永也就是柳三变,应该是在淮安的,当泗州判官,这甚至是他第三次任地方判官。
但是吧……
苏景先在太学里面提出的想法,被宋仁宗真的落实了,官员们也真的经历考试了!
有的人当官之后,就已经把知识忘得一干二净了,侥幸知道点东西,也不一定是考试上会考的内容。
里面比较有利的,就是在礼部,或是当过监考官的人了,监考嘛,接触科举要更深一点,知识也相对别人要遗忘地更少一点。
而柳三变嘛……
他之前考试屡次不中,很多知识被这么一次次地尝试科举,像是刻在了他的dna里面一样,更别提,因为仕途不顺,毕竟他第一次当地方官的时候就已经做出来了成绩了,按照道理是要磨勘改官的,但是无奈又当了三年地方官。
总之闲的没事反而在看四书五经,想让自己重新回到当初的一心读书的心境里面。
结果阴差阳错,倒是在考试中得到了不错的成绩!
从泗州判官的六品官职,晋升到了苏州知州的五品官!
原进程里这会是滕子京的官位,不过现在他还在汴京当他的言官呢。
苏景先招老师又是怎么和柳永扯上关系的呢。
“你看看我给你带来的老师呢?不行看看学生也行,不用一直看着我的,我和其他人也没什么区别。”
都快六十岁了,柳永还是第一次在一个男子的脸上看到对自己如此热烈的追捧,以往都是想熟的歌姬追捧他。
说起歌姬,他这次带来的人中就有一部分是歌姬。
年纪大了,不再风华正茂,但是……
“她们真的识字。”
另一边是一些落魄的,看起来像是乞儿的小孩子。
“这些是我一直救济的乞儿,他们很乖,能干体力活,我教了几个字,他们也勉强能够认识,要是你们这里不嫌弃的话……”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韩琦看着表情有点慈祥意味的柳永,“你现在应该是在去苏州的路上?”
“是啊。”柳永并不避讳这一点,“知道我升官了,他们来给我祝贺,然后我就知道了你们这里在招人的消息,过来给他们碰碰运气。”
相当落落大方了,柳永感觉自己把这辈子能够用上的圆滑,都在这一时候用上了。
他没什么亲人,本来是有的,但是在他蹉跎的那几年没有了,现在的官位……
其实也不高,五六品,最多是能够把孩子送到国子监读书,而官位又没办法继承,他都这个年纪了,潜力也远远没有四十岁的五六品有含金量了。
更何况,他的儿子也已经不和他联系了……
所以他身边比较常见的,还是朋友和这些青楼女子。
一般的人……多少是会排挤他的,觉得他混迹青楼,把正经词曲都唱成了靡靡之音了,因此并不喜欢他。
不过没事,他也不喜欢那些装腔作势的老古板,扯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