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苏轼的病秧子哥哥[北宋/科举](95)
“你啊。”另一个好友摇了摇头,看向了四周,此时大家都兴冲冲地去外面看这场游行了,倒也没有人注意这里,“下次少说点吧。”
武将们不善言辞,武将的儿子也未必会好到哪里去,这世上,像是辛弃疾那般能文能武的还是少。
三人看着,这些学生走的不快,人一开始也不算太多。
太学嘛,能有多少学生?即使里面也有一些教职的加入,在街上也只是稍稍热闹了些。
后来又加入了一些百姓,和穿着不说精致,也多少是得体的太学生不同。
有些百姓衣服的补丁很明显,手上的老茧很明显,但是没有人嫌弃他们。
有了这些百姓的加入,甚至说这个队伍的说服力更强了一些。
学生们见过的苦难多少是虚浮的,知道战争残酷,知道弱国会挨打,但是他们不知道。
儿子死在战场上的母亲,儿子回不来,战役还失败的心痛,老母亲承担了家庭的重担,抛头露面一大把年纪在路边卖绢花补贴家用,毅然决然放弃今天的生意。
“让每一个死去的英雄的死亡都是有意义的!”苏景先喊出来的口号一下子具现化了。
后来,又多了一些商人,穿着锦绣,也抹着眼泪加入进来。
又多了一些衙役,这些人甚至是被派出来看看能不能把这次游行消弭于无形的人。
闹大了,彻底闹大了。
种古在楼上看着这队伍浩浩荡荡地离开,突然把包裹又背上了。
“大质?大质!”友人在身后追赶,“去哪里?”
“回家!不游学了!”种古心头燃起了一股子冲动。
如果说这样的小孩都能坚持,那么他爹能当武将,他为什么不能当呢?
种古不想留在汴京当一个京官,他想要去前线,去边关,哪怕当一个小兵,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
苏景先的游行是有用的,朝中有人,晏殊努力了老半天,没有让这些游行的人被抓。
宋仁宗也下定了决心。
不谈和!
战!
而这场游行,更是给一些口头上拿“百姓”做筏子的主和派官员上了一课。
有的时候,百姓也不愿意盲目的“主和”。
苏景先“闹”了这么一场之后,原本以为自己是彻底和包拯的儿子无缘了,没想到第二天包拯的儿子就来主动找他了。
“你好,我是包繶。”
这位包繶,甚至苏景先很眼熟,昨天就在队伍里面,是很活跃的类型。
“又来了一个苦力。”吴少贤揉着昨天累的不行的腿,为新人哀叹。
新人包繶则是很崇拜苏景先,跟着苏景先一起在这小基地里面溜达了很久,看一样东西就夸赞一样。
苏景先因为这次事件的顺利,整个人都高兴的不行,自然也是没有想到,还能有人会想方设法地给他造成一点小阻碍。
不久后,前方再度传来大捷的消息,这次一同传来的消息还有西夏退兵的事情。
一同参与了游行的人,对这件事更是爆发出来了从所未有的热情,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这件事。
大家都觉得这和平也有自己的一份力,一时之间凝聚力到达了巅峰。
宋仁宗也很高兴,拒绝和谈没有造成重大失误,没有酿成错事反而是一大政绩。
他因为把自己之前藏起来的最兴来给他的折子也分享给了大臣们。
“最兴来前些时候也写了一道折子,分析了不和谈,若是能有一场漂亮的胜战,对方会退兵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甚至会带来比和谈更长久的和平。”
宋仁宗把这段话复述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更为“与有荣焉”,自己的孩子优秀,还和自己有一样的理念,光从这角度,他就超越秦皇汉武了!
文武百官们更是一个个把最兴来夸出了花儿,其中武将不由得也喜上眉梢。
最兴来对战争不排斥,是积极的支持态度,那么是不是他们这些武将的春天就要到了呢?
高兴不会凭白出现,只会从主和派的脸上转移到主战派的脸上。
主和派甚至自己都有些内部分裂,有些人因为游行时候百姓的态度,自己也转为主战派,有些人坚持主和。
更有些人觉得会让自己这方由优势转为劣势,其中苏景先的存在太让人觉得刺眼。
“官家,最兴来殿下启蒙也有了成效,臣听陛下念这封折子,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这人站出来的时候,其他人不明白他要做什么,说这段话的时候,其他人更是愣住。
这,还能从这个角度来拍马屁的吗?
正要记笔记呢,没想到他话锋一转。
“最兴来殿下此时接受启蒙正是最好的时光,只有一位伴读似乎有些不太合适,臣提议,资善堂可以组建,供殿下读书。”
这人的想法也简单,现在苏景先对最兴来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
他也参与了小食堂,自然是知道最兴来几乎是对苏景先有求必应。
让他帮忙牵线认识朝中大臣,最兴来当下就去询问。
让最兴来不要吃东西,最兴来更是没有反驳就答应了。
这一定是和最兴来殿下此时身边只有那苏景先一人有关系,如果是再多上一些人。
这人倒也没有指望自己能够进入资善堂,影响殿下,但是主和派在朝堂依旧是众望所归,人数众多,日后……
宋仁宗听了这个,倒也觉得合适,他把手上最兴来的折子一合上,目光在其他人的身上流连,在想哪些人适合给他的宝贝儿子用。
包拯?太严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