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不是断袖(73)
*
十日后,采选名单初定,递入宫中。
谢桐这段时日,终于把先前南下时积压的朝务给理完了,还抽空惩治了几个干活不力的官员,想要换人时,才意识到其实并无太多可以替换的人选。
“……”谢桐合上折子,捏了捏眉心,对坐在一旁的简如是道:“朕觉得今年有必要办一场科举。”
科举本是太祖皇帝开创,但当到了先帝时,后面近十年已是几近荒废。
虽然底下的各县仍有每隔三年固定举行一场考试,从中挑选优秀的人才来充实县府官职。但在朝廷当中,已是许多年没有过科举进入的官员。
闻端曾连中三元,以状元之身拜入朝廷。这也是大殷近年来,最后一位在朝中担任要职的状元郎了。
后来先帝病重,连殿试出题的精力也没有,干脆就不再举行会试与殿试。
这些年来朝中的年轻官员,都是经闻端一手提携上来的。
谢桐斟酌着这件事——如果自己不能亲自从底下选官员上来,那就只能用闻端或者简如是的人,无论是哪一方,都对谢桐不算有利。
现在尚能放任简如是掣肘闻端,但若简如是的势力今后也逐渐大了呢?
养虎为患一词,谢桐从来不敢忘记。
稳固权力最好的方法,便是培养自己的嫡系。
不过这事也急不来,谢桐慢慢在心里盘算着。如今朝中仍以闻党为首,简如是虽然换了一些人,但不少关键的官职,仍是由闻端一派的人在担任。
齐净远前几天刚刚走马上任工部尚书,忙得兵荒马乱,连过来骚扰谢桐都没空了。
他要想将工部全然握在手中,估计还要一段时日。
如果谢桐此时提出想要科举,不用想,肯定会被朝中反对的声浪淹没。
还是稍等一等吧……谢桐心想。
等到——这场选秀大戏落幕之后。
正思及此处,御书房外的罗太监就捧着几叠宣纸进来,说:
“圣上,今日采选的名单已经出来了,这是各家千金的画像,请圣上过目并定夺。”
“拿过来吧。”
罗太监小心将几叠画一一铺在御书房的桌案上,谢桐扫了一眼,见那每一幅画像都惟妙惟肖,画上女子美目顾盼,十分生动。
画像旁边,还用正楷小字写明了该名女子的姓名、生辰、性格喜好等备注。
谢桐颇来了两分兴趣。
倒不是对选妃嫔的兴趣,而是处理朝务处理多了,实在闷得无聊,突然瞧见某样新鲜事时的兴趣。
“朕要从这些女子中,再选出一些来么?”谢桐问。
罗太监道:“是,圣上,这里共有三十二位千金的画像,您大约选出一半,命她们之后亲自入宫,您亲眼相看后再择人给位份。”
谢桐还没说什么,简如是先出声了:“怎么这么少人?”
“?”谢桐不太明白,抬眼看向他:“这还少么?”
简如是见他不懂,于是解释道:
“历来经采选后,到看画像这一时候,都起码有数百人众,就算去了一半,最后入宫等圣上面见的秀女,也应有一二百人左右。”
这样的话,才能叫大选。
况且谢桐是第一年选秀,先帝之前年迈病重,好多年都没有再选过,按理来说,如今京中各府邸的适龄千金应有许多人。
谢桐唔了一声,看向罗太监,不解道:“采选是什么标准?”
“回圣上的话,采选的范围是京城及周边一百里内,三代以内曾有人任过官职的府中适龄未嫁女儿,十五岁至二十二岁。”
“这算下来也不少人了。”简如是问:“采选剔去了许多么?”
罗太监迟疑了一下,还是如实回答:“采选时,也只有六十余名千金,实在算不上多。”
这其中还要按照宫中的标准,再筛去一些德容品行不太符合的,最后剩下来的,就只有三十二人了。
“人少便少些吧。”谢桐对此不甚在意:“不是什么大事。”
简如是却轻拧着眉心,不太赞同他的话,想了一想,又问罗太监:
“罗公公,本官听闻最近京中多嫁娶之事,可是当真?”
罗太监低着眼,言辞谨慎地回答:
“丞相大人,奴才终日待在宫里,哪里知道宫外的事情。不过倒也是听人说过,这段时间的黄历日子好,估计是多了些喜事吧。”
简如是:“本官听说出嫁的不少都是年轻的女儿,圣上近日正选秀,虽没有下过禁令,但各家也应稍候一候,至少把画像递给圣上看过。”
“如此急匆匆的,圣上是不计较,传到有心人口中,恐怕就成了有意与圣上作对了。”简如是淡淡道。
罗太监额上冒汗:“丞相,奴才这怎知……”
“罢了。”谢桐忽然开口道:“若是不愿,强求进宫又如何?岂不是糟蹋了人家?不必再纠结数量,与朕一同看看递上来的这些画像吧。”
“还有,”
谢桐转向罗太监,吩咐说:“将朕的旨意传去京中各府,让他们不愿送女儿入宫的,可以不递名册,也不必将人嫁出去来躲避选秀。”
罗太监应是。
简如是温声说:“圣上宽宏大量,各家都会感念圣上此举的。”
谢桐没说话,往桌案上的画像看了看。
入目第一个,某郎中的千金,芳龄十七,备注性情温婉,尤擅刺绣。
第二个,某御史的侄女,芳龄十六,备注性情温婉,擅厨艺。
第三个,某九品小官的表妹,芳龄十九,备注性情温婉,最擅弹琵琶,但识字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