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靠极限运动封神(330)

作者: 曲临青 阅读记录

被自家师兄拉来看直播的凌燃也想到了这点。

“荷兰和德国的学者曾经做过联合实验,他们测量了从100°C到0°C范围内冰的摩擦系数,得出一个结论,零下七摄氏度的冰是最光滑的。”

这也是室内冰场常年维持零下七度的原因。

结合着解说员刚刚提到的,酋长岩实时温度刚刚好就是零下七摄氏度,明清元当即一胳膊拐到了秋聆歌的脖颈上。

“我们花滑和老冷他们的速滑要速度也就算了,这么滑,小余这个玩攀岩的真能爬得上去?”

视线全程都定在屏幕上的秋聆歌抿紧唇没说话,但难得皱紧的眉头已经暴露了他的思绪。

可这还只是难处之一。

余曜又伸手摸了摸裂缝里的青苔。

潮湿倒是不潮湿,都已经冻成硬茬茬的冰渣,乍一摸还挺粗糙的,似乎能增加手点脚点的摩擦力。

可青苔只生长在岩石的表面,真要类比的话,更像是粗糙的沙子。

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也只会把接触位置的滑动摩擦转变为彻头彻尾的滚动摩擦,从而使攀登者更容易从岩壁上滑落。

难上加难。

余曜打量着眼前的石壁,心想原本的定级5.14a,可以再往上调一档,到5.14b也许差不多。

老迈尔斯更大胆一些。

“我觉得这条线路的定级完全可以跳到5.14c,甚至可能是5.14d!余能否顺利完成这条线路,会成为今天最大的看点!”

如果按照他们原先第二天只打算进展到第十四段的计划的话。

老迈尔斯的夸张解说,再加上屏幕里的亲眼所见,还在直播间里的观众们俱是紧张不已。

眼见打量岩壁的少年撑着岩壁站起,终于又有了动作,当场捏紧了手心。

导播也将镜头对准余曜再放大。

艾莫斯则是立刻拉紧两人间的保护绳,将维系队友生命的绳索牢牢搭在手上。

“余是想到什么好的办法了吗!”

老迈尔斯的语气倏地振奋起来。

余曜其实还真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十段路线的裂缝并不是传统的裂开型的裂缝,真要细究起来,更类似于诺斯线上的薄饼片裂缝。

薄饼片裂缝,顾名思义,就是薄饼一样的片状裂缝。

远古冰川活动的痕迹,让第十段线路最外面一层的片状岩石看上去就像是贴在山体上的一层薄薄饼片,那道没有完全贴合的边缘,就是薄饼裂缝。

青苔只长在渗水的那侧,也即是靠近山体的那侧。

片状岩石的那侧本体还是光秃秃的。

也就是说,自己可以把手部的主要着力点放在光秃秃的那侧。

脚点的话,右脚既然无可避免地要踩在青苔上,那么自己为什么不可以试试将身体的重心都向左侧倾斜?

观测线路完毕,心里有了大概的章程。

少年再度出发的背影透出了气定神闲的意味。

他在零下七度的冷风里伸出手。

口袋里暖了半天才缓和过来的热度一瞬间就被肆虐的冷风掠夺走。

刺骨的寒意从暴露在外的肌肤侵入,一路钻进人的心脏深处。

寒冷会影响身体的柔软度。

但迟疑只会让自己的动作变得更加僵硬。

余曜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一刻不停地将左手拇指朝下,右手拇指朝上地握住那片裂缝,就开始了第十段的艰难攀爬。

这个动作很像是左手剑客在拔剑出鞘。

看起来帅气,但对攀岩者本身的核心力量要求极高。

少年的双臂没有交叉,意味着他只能从指腹和手掌的相互作用力中获取平衡。

这样的手势正常只是用来稳定身形,攀登时的推进力必须全权交由双脚来实现。

但现在,余曜的一只脚踩在了冰沙般窸窸窣窣掉渣的青苔面上,借力的可能性就被斩断大半,原本用来维持平衡的手臂只能被迫沦为力量的出发点。

试想一下,什么人能只靠双手在平行于身体方向的竖直抓握力,就将自己送上更高的身位?

这简直比普通的引体向上都难!

普通的引体向上,只需要在手臂和身体连成一线时,依靠手臂、背部和腰腹的肌肉同时向上发力。

但这样的平行方向,就像是人只靠双手抓住面前的一根竖直钢管,就将自己的身体一步步抬起。

正常人垂直方向的臂力也只有三十到六十公斤,光是从力学的角度就几乎不可能实现。

少年唯一能依赖的,只有自己精准的控制力和强大的核心。

还有那只勉强能提供些助力的左脚。

那就必须更注意细节。

不是一处,是每一处的细节。

还有细节中的细节!

余曜全神贯注地把控着自己的身体,把脑海里的所有一切都被彻底清空。

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现在是在近三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

眼里心里,只有那条深绿色的裂缝。

因为视角原因,他看不见裂缝的深浅和内部的情况,只能凭借自己对裂缝的理解,将手伸进去最合适的深浅。

这很考验攀岩者的预判能力和心理素质。

余曜的心理素质一向很好。

对黎明之墙线路的预判能力也在前九条线上有了质的飞升,几乎在开始攀登的同时,就在脑海中构建出了眼前线路的立体模型。

他精准无比地踩中了路线左侧,也即是脑海中每一个预判的可能岩点,手上交替前行的动作也分外细腻。

细看来,每一次抬手发力的角度都会有细微的调整。

这是只有内行人才能看出的可怕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