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极限运动封神(76)
裁判们心疼又可惜,但还是按照规定,给出了一个符合表现的分数。
85.50分。
这已经是全场迄今为止的最高分数。
现场的观众们一下激动起来,就连直播间都在疯狂刷屏。
【小鱼超棒!】
【嗷嗷嗷!太厉害了小鱼!】
【我们小鱼一定会是冠军!】
这样的弹幕数不胜数。
观众们都下意识地忽略掉了镜头扫过裁判席时,那些裁判们露出的凝重失落表情。
就连部分懂行的观众也是打心眼里觉得,嗯,一个攀岩转项来玩单板的小选手,能达到这样的一流水平真的很不错了。
就算是落雪有点瑕疵怎么了。
好歹人家能在半空里转起来,一转就是四圈半,还是绕着水平轴竖直轴一起转,搁别的攀岩运动员身上,能行么?做梦去吧!
唯一可能与裁判共情的,大概就是余曜本人了。
他扫了眼自己很久都没有得到过的超低分数,不太满意地动了动眼睫,就在引导人员的安排下重新回到了第二轮的候场室。
赵威明原本还想跟徒弟说两句安慰话,问问他冷不冷,没想到第二轮这么快就要开始了。
他忍不住跟身边的简书杰抱怨,“时间安排得也太紧张了。”
简书杰却很不以为然,“我觉得余曜应该也想很快开始吧。”
赵威明:“啊?”
简书杰迫不及待地扫了眼裁判席上皱着眉头的老搭档赵正飞,想到老伙计一会可能会有的目瞪口呆,脸上嗓音里就都是雀跃。
“刚才只是小试牛刀,等着吧,接下来才是正菜!”
简书杰经过昨天一天的仔细观察,早就发现了,余曜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小习惯。
他似乎很喜欢把不适应不习惯的高难动作都放在最前面,而且会先用低难度的方案尝试一遍。
也就是说,相比较于成功率更高的正脚内转跳跃,余曜自己心里应该很清楚,他并不太擅长于反脚外转的跳法。
但大跳台的规定,三轮要取不同方向最好成绩的两者加合,他又不得不跳。
所以才会选择用1620来熟悉熟悉身手。
连国际顶尖赛场上都能拿高分的翻腾加转体1620,在你眼里都只是个热身方案,余曜,你到底给我们准备了怎么样的惊喜?
总不能是个1800吧?
一想到这个可能,简书杰就咧着嘴无声笑开了。
不是,这谁能顶得住!
国际上现在也没多少人能完成1800啊!
余曜要真的能跳得出来,别说奥运名额,就算是m国那个向来只能被主办方邀请参加的x-game(极限运动会),怕是都得千里迢迢地主动给他们华国的小运动员送邀请函。
简书杰已经迫不及待就想要看到少年的第二轮出场。
裁判们也在第二轮摔得七扭八歪的选手表现面前,陆陆续续地对七号选手重拾了信心。
赵正飞甚至在想,余曜站不稳就站不稳算了,好歹也是个翻腾转体1620呢,怎么着都能拿得出手。
不过,余曜的第二跳应该会是一个比较习惯的动作了吧,比如正脚内转?亦或者是正脚外转?说不定就能拿到更高的分?
赵正飞又灌了一口提神咖啡,因为赶飞机布满红血丝的眼珠子炯炯有神地盯着屏幕里的少年。
但让他吃惊的是,少年依旧是右脚在前的准备姿势。
还是反脚?
好啊,这是不服输,还要再尝试一遍刚刚那个有瑕疵的1620?
赵正飞和其他裁判们交换目光,都心满意足地笑了起来。
赛场和直播间的观众们也在广播再度通知预备时,下意识地屏住呼吸。
雪道顶端,冷风凛冽。
百米蜿蜒的雪路巅峰,余曜用力咬碎糖果,内心一丝波澜也无。
正如简书杰所想的那样,第一跳已经让他对自己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那么第二跳,不过就是将真正的预期目标,原原本本施展出来的实际挑战过程。
挑战而已。
余曜最喜欢的就是挑战和赢。
少年专注地望着眼前的雪道,在滑竿抬起的一瞬间,小跳一下,就放任自己如离弦的箭般冲了出去。
他从百米长的雪坡顶端出发。
速度越来越快。
没有带面罩的脸被阵阵小刀子似的冷风凌迟到生疼。
但余曜连呼吸都没有急促一下。
少年从出发的那一刹那,就进入到一种可以被称之为心驰神往的专注状态。
满脑子都是,自己该从雪板凌空的哪一个瞬间起跳,翻腾和转体的最佳时间和位置高度,抓板的姿态与弧度,最后一个旋转完成后该在哪个高度舒展关节,落地后该怎么姿态好看地重新站起来……
无数念头如数据流般瞬间划过脑海又重归寂静。
余曜彻底放空思绪。
在雪板直冲天际、熟悉的失重感重新席卷全身的瞬间,柔韧度极强的身体就蜷缩成了云霄里最小最紧的黑色花苞,在漫天飞雪里辗转腾挪。
少年毫不犹豫地抓板旋转。
一眨眼便是——
一周!
两周!
三周!
四周?!
五周!!!
“五周!是五周!”
在解说员声嘶力竭的的嘶吼声里,裁判们齐齐攥紧拳头坐直身体。
他们眼睁睁看着,看着余曜毅然决然地在几十米的高空中松开抓板的那只手,看着他转眼间又如花苞般迎风绽放,重新回到背脊挺拔的站立姿态。
黑色雪板在天际飞翔。
站在雪板上的人甚至还有余力,在完全失重的半空中调整姿势,让雪板倾斜出最契合雪道坡面的弧度,从而平稳无比地落到雪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