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S]独一无二(176)
535楼:小白顶锅盖来了,有没有人解释一下,为什么影评人对季林夏的演技如此称赞,但我却觉得他表现的没有《王冠》里出色,我现在都还能回忆起少年国王的疯狂,但对《葡萄色》,我印象更深的反而是整体画面,感觉艾伦带给我的冲击性却不太强。
536楼:楼上,冲击性差异单纯是剧本和人设差异(捂脸),普通人怎么可能有疯子冲击感强。至于《葡萄色》中他被业界夸赞的原因…我来和你分析一下,以下是本人的主观分析,不代表行业内公认看法。
电影和电视剧本身没有高低之分,但电视剧和电影的表演方式是不一样的,小荧幕上主要凸显的是故事的剧情,是人物,甚至傻白甜剧现在的重点都成了演员的脸。而大银幕最重要的是氛围,唯一的重点是故事而不是人,人物需要融入氛围,服务故事,服务氛围。
怎么形容呢,如果将演员比作一支红梅,电视剧通常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只有它这一抹红色,周围的风雪只是为了服务于它,更加凸显它。
电影的感觉更像雪地里的红梅林,一支红梅只是其中一部分,观众看到的是风雪,是绽放的红梅林,看到的是环境整体,所有的一切都是服务于环境的。当然顶级演员的表演,会让你明显感觉到有一支红梅格外突出,它明显比其余更加漂亮,但却影响不了你印象中最深刻的其实是风雪中的红梅林。
所以电视演员的表演其实偏向于夸张演技(重点点名棒子),五官乱飞,表演幅度很大。我个人觉得,越是发疯越是哭的角色其实越容易演绎,也越好演绎,尤其现在电视剧导演特别喜欢怼脸来拍,所以电视剧演员现在表演方式真的越来越夸张,有的甚至比话剧还过分(捂脸)。
然而电影演员最重要的其实是氛围感,他们的动作幅度其实很小,表演比起单纯表情,更多是全身的表演,用所有的肢体细节和周围环境来表现人物的心境,真正融入环境和氛围中去,做出最理所当然的主人公行为。
举个例子,电视剧中的伤心大部分就是通过流眼泪,但电影中的哭,有可能是加大力气切牛排,有可能是冷静的微笑。再比如说,单纯一个SD娃娃其实并不恐怖,但你想想,荒野里破旧木屋中有个干干净净的娃娃,你觉不觉得恐怖?
不同身份、不同环境,人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带给观众的感官刺激也是不同的,目前来看,相比于电视剧,电影中的整体画面更容易刺激观众,不单单人物更有冲击性,画面整体更会让观众有冲击感。
对电影演员而言,作为观众的你能记住这个场景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在干什么,而不是这个脸的主人是谁谁谁,其实真的是一种顶级夸赞,说明在你眼中,他完全就是场景的一部分,他真的带你进入了这个故事,他整个人完美契合了故事,契合了氛围。
537楼:最优秀的演员,其实就是能将任何电影都拍成自己纪录片的演员,有些人站在那里就能和环境融为一体,有些人明明什么都没干,观众就能替他脑补出万千故事,这就是氛围感,也是演员最需要,却也最难得到的天赋。
538楼:之前有大佬提过为什么拍《王冠》对其他人不是好事,对季林夏目前来看是好事,主要是也是这个原因。电视剧给演员带来的曝光真的太多,尤其这种绝对一番位的角色,人物的凸显程度和曝光量简直难以想象,就算演技稀烂的演员,天天刷脸也能让观众记住他的脸,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收获了人气,坏事就是以后观众看到他就会联想到国王,那其他角色怎么拍?
所以电视剧演员难以转型,因为融入氛围本身就已经很难了,观众心中形象再一固定,那基本百分之一千出戏,绝对拍一部毁一部。
季老三牛逼就牛逼在这里,535楼你记住了少年国王的疯狂,但你仔细想想,你记忆中的疯狂究竟是宛如油画般台下所有人怨恨看着他,他却淡淡微笑的疯狂。还是镜头只对准他,他通过狂吼和乱飞的表情来表现的疯狂?
一个是放大环境的一部分,一个是单纯没有环境只有人,这就是不同,所谓让观众出戏的说法,其实就是演员本身根本融入不进氛围,无法融入故事中去。
这家伙一直是拿演电影的氛围感在演电视剧,之所以《葡萄色》没有《王冠》那么有冲击性,单纯是剧本设定,路西特就是个疯子,但艾伦不是,他是个饱受歧视的正常人,正常人没有疯子给观众带来的冲击大太正常了,而且我个人觉得,正常人比疯子要难演多了(狗头)。
说真的,这家伙氛围感实在太离谱了,套用某位导演的话,他妈他站在那里,观众就能脑补出整个氛围,他都不用演,观众替他来演,那么艳丽的一张脸,竟然放哪哪都可以,他大爷的完全不挑环境啊!
离谱程度我都想替其他演员点举报了!
539楼:我终于懂了“电视剧捧人,电影捧剧”的说法了。所有的人物与情节都是为了服务故事本身,怪不得能从电影演员里杀出血路的家伙都强到变态,既要服务于电影氛围不能夸张演绎,又要在两三个小时里展现自己超出常人的演技,简直就是用最平凡的方式展示超人的不同,真的离谱。
540楼:难怪老头子们喜欢体验派,体验派本身就是环境的一部分,根本不存在融入不进去的问题,表演自然不会有任何痕迹。
541楼:好的演员确实是技术活,现在演员断代严重真的是有原因的,这难度确实有点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