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S]独一无二(227)
无法回头的田柾国只能奔跑,不停奔跑,哪怕头破血流也要向前,不能后悔,不能停下,稍迟片刻就会彻底下坠,稍停一瞬就会落入无尽深渊。
“Love it’s so mad,Love it’s so mad,”
“把我抹去,想要成为你的人偶。”
“Love you so bad,Love you so bad,”
“为了你而制造美丽的谎言。”
梦想只是成为成为练习生的家伙,如今已经成为自己不曾幻想的“大人物”,场下的观众,无数隔着屏幕注视着他的人,她们看到的究竟是四次元可爱的v,还是被无数镜头囚禁于通道深处,内心呼唤拯救的金泰亨?
“Why you sad I don't know,我不懂。”
“你为何如此悲伤,我不知道。”
“微笑吧,说你爱我吧。”
“看看我吧,连我自己都抛弃的我。”
“连你都无法理解的我。”
防弹的开始,名为rap monster的队长,名为音乐的梦想,过于成功的rap monster 似乎已经让金南俊被遗忘。
粉丝热爱的他,是镜子中面带完美妆容假面的家伙,是防弹的rap monste,是防弹的队长,而不是金南俊,不是已经快被金南俊无法认出的真实自己。
有人爱着他吗?或者说,如今的金南俊爱着的,究竟是闪耀的rap monster 还是金南俊呢?
“说我很陌生呢,变成了你曾喜欢的我。”
“说不是呢,依旧是你熟知的我。”
“说什么不是呢,盲目的我。”
“爱情是什么,It's all fake love。”
孤独坐在钢琴前的suga,如今踏上了昔日闵玧其不敢想象的舞台,他似乎没变,仍旧是那般狂妄,仍旧是那般真实,但似乎又变了,昔日的梦想如今过于沉重,明明是自己想做才开始的音乐,如今却成了他被裹挟的枷锁。
唱着男团歌曲的suga,倾诉着真实想法的August D ,胡乱弹奏着钢琴的闵玧其,台下以及荧幕前的人究竟是在为谁欢呼?闵玧其的梦想究竟是什么样子?suga到底是不是闵玧其呢?
“Love you so bad,Love you so bad,”
“为了你而制造美丽的谎言。”
“Love it’s so mad,Love it’s so mad,”
“把我抹去,想要成为你的人偶。”
大片空档的格子中央象征荣耀的奖杯簇拥着权利的王冠,顶着无数光环与荣耀的季林夏,争议不断比起称赞,更多收到的是不解与劝诫的Tempor。
奇怪的艺人,奇怪的粉丝,好奇的路人,媒体的kpi,荣耀与争议满身,明明是最不适合爱豆职业的家伙,如今却为爱甘心臣服,倾尽全力编制着完美幻境。
如今的他,如今Tempor,究竟表现如何呢?这场因爱而编制的幻境,究竟是否让注视着他的大家开心了呢?
“Love you so bad,Love you so bad,”
“为了你而制造美丽的谎言。”
“Love it’s so mad,Love it’s so mad,”
“把我抹去,想要成为你的人偶。”
他是舞台上风格百变的jimin,也是渴望被爱,比起自己似乎更在意他人幸福的朴智旻,年幼的乡下少年抛下过往的一切来到梦中的大都市,拼尽全力也只为成就自己的梦想。
他渴望被爱,渴望被人看到,渴望舞台下的掌声与欢呼,他做到了,做的非常好,明明是他渴望的一切,为何又有些不满足呢。
舞台上的盛大爱意,欢愉背后是越发孤独的空虚,渴望爱意的是朴智旻,而得到爱意的似乎是jimin,那朴智旻要如何得到这些爱意呢?难道要让朴智旻彻底成为jimin吗?
明明是与《I need u》截然不同的歌曲,却让人似乎再次看到了它的影子,当年的挽留似乎在今日再次重现。
只是比起当年他们倾尽全力想要留下粉丝的目光,如今的他们,比起粉丝,似乎更多是在挽留自己…
我究竟是谁?爱豆究竟是什么?
从外界带来的不安迷茫,到自我与本我的苦苦探索,爱豆与粉丝之间,身为爱豆的他们与自我之间。
似乎终于即将盼来故事的终点,满是疼痛与思考,为防弹留下无尽刻印,成为他们腾飞地基的花样年华,至此达到最高潮…
第 80 章
回归秀顺利结束后,防弹就开始了打歌日程。
与此同时,《燃烧》韩国境内正式上映,哪怕他是这部电影的主演,就算他凭借《燃烧》再获影帝,对于这部片子,季林夏的判断非常坚定,这是部百分之百的小众文艺片,甚至比起《葡萄色》,《燃烧》的故事性差很多,这就意味着绝大部分观众的观影效果并不会很好,票房也不会像《葡萄色》那般出色。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并没有错,《燃烧》上映首日,口碑就出现极其明显的两极分化。
喜欢的观众惊艳连连,称其为难以超越的神作,但绝大部分的观众认为片子太过无趣,看起来不明所以,不知道故事究竟是什么。
总体而言,市场主流态度认为这是部艺术性严重高于商业性的作品,也就意味着这部电影的主要任务是拿奖,而非票房收益。
制作团队本身就有心理准备,文艺片能收回成本的本就少之又少,能回本已经是非常好的作品,他们要求不高,只要亏损小于一半都可以接受。
季林夏一直对自己的判断非常有自信,他从来不相信自己对作品的判断有错,事实证明他对作品本身的判断并没有错,但他低估了大众对他作品的好奇程度和接受度。
首日观影人数40万,次日开始逐渐降低,等到电影最终下映之时,总体观影人数勉强突破300万,按照各方合作协议,制作团队不亏不赚,正好收回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