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秦基建两百年[第四天灾](122)
他们都已经趁着魏国出门,跑去背后窃了三个城池,不差这一点儿。
问题便是,秦国现在的国力,没有办法抗衡魏国。
三双疑惑的眼睛,落在慕朝云身上。
“秦公想得太多了,我们不是去和魏国打仗。”她将烧开的铜壶提起来,注入壶里,“我们不过是看邯郸太困难,所以尽一些绵薄之力,委托商队帮我们将粮食带过去,送给邯郸。”
水声咕噜响,比她说话的声音还要大,可她说的每一个字,都响在三人耳边,没有听不清楚的任何字眼。
“既然是找商队送,就不算掺和进魏赵两国的战事中,既然只是处于对黔首的关怀爱护,自然也和赵国本身没有关系。”
壶中水满,她把铜壶重新放回炉子上,抬眸看向秦公。
嬴渠梁福至心灵,明白过来神使的意思:“神使说的不错,邯郸地龙翻转,十室九坏,的确十分需要援助,我秦国愿出九百石米粮。”
九百石已经是左庶长近两年的俸禄,对于积贫积弱的秦国而言,算得上大手笔。
卫鞅也道:“那我添五百石。”
六六歪着头看嬴渠梁,出了个坏主意:“不如秦公明日宣召各位士大夫,看看大家愿意出多少如何?”
邯郸离栎阳远,可先调动华阴县的粮仓,再用贵族捐献的填进去,以免在路上耽搁。
这事儿,他们可以直接与四四交代清楚。
天灾抢时便是救人,早一刻钟,便能多救一个人,轻易耽搁不得。
“既然如此,可先让小五调动两千石。”慕朝云琢磨着,“我们秦国的士大夫,应当不至于这样小气?”
秦公和卫鞅都快凑一千五了欸。
嬴渠梁失笑:“起码甘龙上大夫不会犯这种糊涂。”
至于其他大夫,自然会斟酌跟他。
或多或少,总会有。
要是两千石也不够援救,慕朝云他们这边还可以发动别国的玩家,特别是相对靠近邯郸,身在临淄的三三和小五,为邯郸发动捐助。
征询过慕朝云意见以后,六六就在公频发出一条信息。
【三三:只要捐助救援,不要其他任何助力?】
身在临淄的三三,得到一个“是”字。
行,他明白了。
这样的话,得先劝一下最是嘴硬心软的子舆君子,让对方在宣讲的时候,带一下这件事情。
虽说各国君王好像对子舆君子的学说不是很感兴趣,可一路讲学所见,似乎有不少游学士子都特别追捧他。
要是他愿意出面,将此事重点落在救助黔首上,想必有不少人愿意帮忙。
他记得子舆君子曾说过,“民为贵,君为轻”来着。
战国时候,百家争鸣,其实他对各派学说都有些许涉猎,但是具体哪个学派的思想重点是什么,他就不记得了。
他对民重君轻这个观念扎根心底,还是源于小时候电视剧上李世民信誓旦旦说出这句话,再加一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着。①
是以,他才会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孟子舆就是孟子,对方自称“轲”时,他也没跟姓氏联系在一起,有任何别的感想。
言归正传。
既然子舆君子有这样的觉悟,肯定愿意帮助邯郸黔首。
“捐资?”孟子舆听到三三这么说,放下手中对着烛火的竹简,“三三君子既然有这样的心思,轲定然鼎力相助。”
临淄的稷下学宫里,有不少他相熟的人,他也能请对方助自己一臂之力。
“多谢子舆君子!”三三道谢完,又去劝说最有钱的白奎,希望他可以伸出援手。
白奎好奇问:“为何只要捐助邯郸黔首?”
他并不是时人鄙夷的那种,只为利益不择手段的商贾,他也会将金钱彻底掌握在自己手上玩弄,可却始终保留着一份礼义。
听得对方特别着重提醒的这句话,心中生起疑惑来。
“我乃秦国农监门客,宣扬讲学都是受农监委托,就连这次筹集善款,也是她发来传信。”三三摊手,“秦国不欲掺和进魏赵的事情中,相信其他捐出善款的人,也不愿意被世人说,只是贪图名声,对也不对?”
白奎:“……”
他当过官,里面的弯弯绕绕看的不比三三少,少在这里蒙他。
不掺和魏、赵两国的战事,只不过是最表面的理由罢了。
打着援助黔首的旗号,最重要的还是有两处好。一则旗号扯大了,齐国墨家人也不少,必定会出手相助,不怕盗匪劫掠;二则此事完全与赵国分离开,只看做出于同胞的守望相助,那么作为第一个扛起旗号的秦国,在黔首心中分量便会格外不同。
啧啧。
偏偏此等事情,可谓大义之举,若因秦国先行,而袖手旁观,必得天下人唾弃。
白奎感觉自己听到了算筹“啪啪”打在脸上的响声,却又只能把算筹捡起来,主动给对方送账。
“你们秦国重农废商,真是可惜了。”他意有所指地笑一声,“这般好算计,不出几个商人,真是埋没。”
埋没不埋没,三三不知道,可对方这不达眼底的笑意,分明就是在埋汰他。
他揉了揉自己的鼻子,主动道:“此事,势必要为之,便是不为任何一国,光是为邯郸黔首都值得一做,难道不是?”
“不敢说不是。”白奎没好气将竹简放到一边,“此去邯郸甚远,就算将粮食运去,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谷,没办法立即解邯郸黔首的温饱。”
他挽起袖子,掏出毛笔和竹简,书写一封,着仆从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