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秦基建两百年[第四天灾](153)
慕朝云把图纸摞起来,塞给墨坤:“麻烦黑翁了,你先去忙,不用照顾我们这里。”
对方说是要给她当管家,实际上却成了秦国的新农具研发改良人,以及她的私人定制师。
搞得厚脸皮如她,有时候都有些不好意思在别的事情上太麻烦对方。
但研发改良新农具,她依旧不会跟对方客气的。
墨坤和腹朜朝她和秦公颔首,后退几步,默默行礼离开。
慕朝云和秦公也起身回礼。
等人离开,嬴渠梁才重新坐下,阿一也走到近前,将朱笔修改过的“新耕种书”放到石桌上。
“仙童这么快就改好了?”秦公看着雪白纸张上的几个大字,便知道了这是什么。
阿一顺势坐下,并不多礼:“也不算快,只是根据下面递交的文书,将农人常有的疑惑、碰到的难题添了几页解疑答惑。”
还有一些不够明朗之处,重新编辑组织语言。
不过这才第一轮全面辐射推广,连收成的日子都还没有到,实际上会遇上的问题应该还要更多。
想要有一套固定、漏洞少的耕种流程,还得等到明年或者后年,才可以正式敲定下来。
届时,几年一改,做修订版本即可。
按照左庶长给出的迁都时间来算,在迁徙咸阳之前完成,应当不是什么大问题。
三人埋头商议了一阵,门外响起敲门声。
“笃笃——”
嬴渠梁眼皮子一跳,生怕对方是过来找他劝说的士大夫。
见腹朜要前去给来人开门,他拉着人小声说:“先问问对方找谁,要是找我,就说我不在。”
看着君主一副躲避不及的模样,腹朜默了。
可是——
就算对方的目的是来找秦君,也不会开口就说出目的,肯定要找个拜访农监的借口,顺利进来打探一二再说。
人家士大夫也不是个大傻子。
罢了,他见机行事。
腹朜跑去将门开了一条缝,看向一身布衣的卫鞅。
好了,秦君不用担心了。
卫鞅看对方松弛下来的警惕眼神,以及扭头往后瞥的动作,心下一动,笑道:“看来我来对地方了。”
国君一定在此。
嬴渠梁不知门外是谁,还做了个口型询问。
腹朜松开手,往后退了一步,露出门外的人,行礼:“见过左庶长。”
卫鞅也正袖回礼,才抬脚踏进院里。
一看,果然大家伙都在。
往正堂眺望,嬴驷和小二还在咬着笔头,一脸苦相朝他遥遥挥手。
卫鞅便也挥手当作回礼,轻笑一声,拿着手上新收的文书,大步走向石桌。
他来到这座宅子,也不客气多礼,带着脸上春风得意的笑就坐下。
“左庶长怎的这般开怀。”嬴渠梁还往里坐,留下慕朝云对面的位置给他。
卫鞅将文书轻轻往桌面一丢,伸出四根洋溢着欢乐,跃跃跳动的手指头:“四倍!”
“什么?”
“秦国今岁交来的耕种土地是上岁的四倍。”
嬴渠梁:“!!”
他扣在石桌上的手收紧,差点儿要将石桌掰下来。
激动震撼头脑,一瞬又被他压下来,提出疑问:“可铁料和肥料不是不足,还有周边十余地不曾推广一年两种的‘耕种书’么?”
怎会有这么多的耕地!
他有些不敢相信地打开册子细细看。
册上所载,要是没有弄虚作假,的确如同卫鞅所述。
“王!”卫鞅激动得伸手抓住嬴渠梁的手腕,努力压制住自己的兴奋,拉平嘴角和眼眉,“我有一个想法,能不能从国库中调取粮种,先借给周边没有施行一年两种的地方,让他们放心大胆在第二轮耕种时也一道推行此书。”
哪怕对方耕种的只能是新开荒的地,如此也好,总算为来年攒点经验,也攒点粮食。
等到对方第二轮耕种收成时,再两倍还给国库就好。
依照现在的产量,黔首不会亏损。
这一点,他精心算过多次才会前来找人说。
他另一只手指点在石桌上的“新耕种书”上,指尖频频点动,发出“哒哒”如奔马的声响,宣召着他并不算平静的内心。
“如此,民可留来岁粮种。无忧矣。”
最重要的是,这样便可以加速推动“耕种书”,让秦国的粮仓大满。
不管是要给战事供给,还是预防天灾,他们秦国都有了充足的保障。
阿一闻言,与慕朝云对视一眼,眉头微挑。
好家伙,调控这一套,可算让卫鞅玩明白了,他们还没提,对方就连数据都算好了。
嬴渠梁很快就想明白了,觉得此事可行,但只有一点风险。
“可铁料和肥料——”
卫鞅唇角上勾,将袖中另外一沓文书拿出来,放到桌上。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件事情了。”他把斥候探来的安邑情报,全部都放在石桌上,推给三人,“听闻安邑铁库充足,人口甚多,家家户户都养了至少三头豚,还有不少人家会养牛。”
人口多,还有许多豚、牛,肥料定然充足。
可能就是骨粉难找一些。
但不还有半年多的功夫可以找,也并非不可能。
实在不行,他们可以尝试从义渠等小国购入骨粉,用粮食与他们换取,这样一来,对方也多出一条吃饭的路。
而且安邑是魏国之前的都城,遗留下不少好东西,他觉得可以挖一挖。
嬴渠梁听得一砸手心:“可矣!”
正好,河西少梁三城已彻底掌控住,上岁粮食又丰厚,加上魏国到现在都没有放弃邯郸,楚王在齐军擒获庞涓时,也派景舍为将,攻取魏国的睢水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