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大秦基建两百年[第四天灾](300)

作者: 竹艼 阅读记录

啊,什么,你说那些耧车之类的怎么解释?

“瞧你说的什么傻话,那可是人家工匠和墨家孩子造出来的东西,你不去找他们,找我也没用啊,我只是用嘴巴说出作用而已。”玩家脸皮厚,丝毫没有忽悠人的负担,“而且我说出来的东西,都要与天下黔首共享,在哪里又有什么区别?”

占城稻这种好东西,秦国都没有独占,而是在自己的粮仓足够满以后,就将它送往其他国家。

其他国家还能有别的话好说吗?

不得不说,在这等事情上,慕朝云比他们更早走好几步。

如今这种礼崩乐坏,但是又还没有坏彻底,大家都想披着一层君子皮的时刻,有些冠冕堂皇的东西拦在前面。

的确好使。

三三说着自己这些年的口头禅:“俗话说,民心壹则太平矣。我们都是九州一同的华夏儿女,不管哪个国家的黔首,都是兄弟姐妹,是一家人。我们在哪里落脚,心里都装着所有人。”

所以,在哪里落脚,又有什么所谓呢。

要论口才,谁能说得过三三?

诸国国君与朝臣,轮番来战,愣是一个都没能成功。

反倒有不少有脾气的臣子,觉得对方所言甚是有理,忍不住给他鼓掌叫好。

在这个臣子会指着国君鼻子骂,国君还要谢谢对方,反省自己的时代,这样的行为实在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哪怕各国国君都咬着牙,嘴上也还得顾及面子,夸秦国一句“识大体”,赞玩家一句“仙使大公无私”云云。

宋国而来的士大夫陈良门徒陈相和他的阿弟陈辛,甚至在秦国队伍启程回去时,带上锄头等农具跟上。

锄头在必要时候,也是一种厉害的武器。

嬴华警惕,抽剑拦在嬴驷前面。

嬴驷莫名看他们一串人:“不知诸位这是要作甚?”

怎么有一种收拾家当跑路的既视感。

陈相说:“听闻秦君农署许君子为黔首投身阡陌,背朝烈日择粮种,于是有新稻等新种诞生,此乃圣人之行,是亦圣人也,相愿为圣人氓。”①

这……

隐晦的目光,落在宋君身上。

“我秦国自然欢迎陈君子,不过此事还得回禀你们宋君比较好吧?”

要不然,对方把账算在他头上,以为他强行挖人就不妙了。

陈相却说:“我们早已与宋君辞别,宋君已同意。”

不同意也没办法。

上哪里去是一个人自由,就算他是宋国公室的人,对方也不能拦住他投奔自己心中的理想。

更何况他不是。

既然如此,嬴驷就没有拒绝的理由。

而且。

农署里面事务繁忙,还要担任起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合理安排全国耕地的使用。

有时候还要到处跑走,亲身去看当地土质,做好记录查证。

能够多上这么些一看就知道有经验的人,嬴驷乐着呢。

许行也没想到,自己天天不是闷在田里和农署的实验室中,就是前去章台宫汇报,也能令人闻声而来。

不过他为人朴实且乐于助人,对方既然虚心请教,他便毫不吝啬教对方。

至于背调与留下人才的事情,那就是阿一的工作之一了。

他不操心。

陈相便这样留在秦国,过起了深居简出的日子,虽许行一道埋头山野田间,或者实验室之中。

嬴驷看着农署送来的新数据,心里乐开花。

“这个陈相,还挺有本事。”

也就比许先生差一点儿罢了。

樗里疾此时,跨步进入偏殿书桌前,在阿一肩膀上拍了拍,权当打过招呼。

“国君,咸阳来了一位叫苏秦的学子,说想要见你。”

第127章 这能叫骗吗?

苏秦?

阿一眼神一动。

史书上大名鼎鼎的人, 他想要不知道也很难。

不过苏秦历来坎坷,不管是先到洛阳见周王游说,还是到秦赵等地,都无功而返, 最终为燕王赏识。

为报答对方的知遇之恩, 对方合纵六国, 佩戴六国相印,联合抗秦,后合纵破裂, 苏秦返燕, 为燕王入齐,破坏齐国朝堂。

他记得后世有人评价, 齐国做过最后悔的一件事情, 就是把苏秦引入齐国, 因此坏了齐国云云。

要论纵横之策, 此人半点儿不输张仪, 只是可惜他一开始到秦的时机不对, 正值新君上位, 地位还不稳定时劝说嬴驷兼并六国。

嬴驷就算再怎么有野心, 也不至于不懂何为“量力而行”。

是故,他客气将对方请走。

不过——

此人的确有能耐, 要是放走的话,又要像原本的轨迹一样, 给秦国带来麻烦。

要说杀了……

又有点儿可惜对方的才能。

现在的苏秦还是志得意满的年纪,还没历经艰难, 要是留在秦国,与秦国也不合。

在这等情况下, 要怎么消磨对方的锐气,让他平滑下来,又能为大本营卖力,是一个好问题。

“阿一老师?”嬴驷疑惑喊了对方一声。

想什么这么入神,居然连他的呼喊都没能听到。

“此人,先留。”阿一立马做了决定,“秦王可以先让三三回来一趟,将游说此人的任务交给他。”

三三那张嘴,能把死人都说活,虽然后来回想,很多人都会懊恼自己中了对方圈套,但也会生出惺惺相惜的感觉来。

拉拢人才还是得靠他。

游说此人?

嬴驷眉头扬起:“此人身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何要留住他?”

还要特意让三三老师回来劝说。

此人何德何能。

上一篇: 惹风华 下一篇: 撩了个俊俏书生是首辅